Sunday, December 4, 2011

宇宙的精灵 #2.1




第二章 长反骨的年轻人又挑事端


 

普朗克度过少年时期并完成高等教育的慕尼黑,是巴伐利亚邦的首都。1866年的普奥战争,巴伐利亚被俾斯麦武力征服,1871年被宣布并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版图。自十二世纪以来,历代巴伐利亚国王多酷爱文学和艺术,所以慕尼黑被建设成了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文化中心,城内外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如凝固的音乐美不胜收、相映成辉,被誉为“伊萨尔河畔的雅典”。十六世纪在德国发源的宗教改革运动被巴伐利亚国王坚决抵制,所以到十九世纪末慕尼黑有85%的居民还是信奉天主教,是德国最保守的一个城市。直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万人口的慕尼黑依然保存着古朴的民风,被称为“百万人的大村庄”。

这座城市有世界闻名的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1885年,啤酒节第一次使用电灯。庞大的安装工程由一家“爱因斯坦电气公司”承包,公司的老板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兄弟赫尔曼和雅各布。两兄弟于1880年来这里创办了这家电气公司。哥哥赫尔曼年少时酷爱数学,中学毕业后因找不到接收犹太人的大学只好辍学经商。弟弟雅各布稍微幸运点,读完了大学取得了工程师的资格。

在迁往慕尼黑的前一年,1879年,赫尔曼家生下了一个男婴,起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孩子生下来就长着魏延式的反骨——后脑勺奇大且呈棱形。年轻的母亲忧心忡忡看着这怪模怪样的婴儿,以致于接生的医生不得不好言相劝:“放心吧,是个健康的孩子。”

健康倒是健康,但性格怪癖。沉默寡言和不合群是他幼时的特点,不喜欢跟同龄人玩,而惯于自个儿玩深沉。五岁时曾给他请了个家庭女老师,当爱因斯坦意识到这意味着自由自在生活的结束时,就愤怒地举起了小板凳,吓得女老师仓惶而逃。

我看到的爱因斯坦传记都会说到罗盘和音乐。五岁的时候有次生病,爸爸送他一个罗盘。无论怎么摇晃罗盘的指针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爸爸告诉他那是“场”的作用。“混乱现象背后的神奇的秩序让这孩子激动得发抖”——有传记如是说。很小的时候就能很着迷地倾听母亲的钢琴演奏,所以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母亲是一粮商的女儿,从小接受过很好的教养。对现象背后的秩序的好奇和对美乐蕴藏的和谐的着迷,这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他的一生。这大概是爱因斯坦与同样在慕尼黑接受早期教育的普朗克的唯一共同之处。

复习上一章对小普的评语,把它们都转成反义词用到小爱的身上就正好合适。不是同样聪明吗?不错。但从学龄前家里的女仆,到中小学的老师的嘴里,每每听到的是“笨瓜”、“迟钝”、“没出息”一类的词。直到爱因斯坦高中,父亲从中学训导主任那听到的评价依然是:“头脑迟钝。将来做什么都行,反正都是一事无成”。是的,普朗克属于德国而爱因斯坦不是。他两次拥有这个国家的国籍,但最后都以“逃离”告终。

1894年秋天,15岁的爱因斯坦策划了第一次“逃离”德国的行动。此前不久,爱因斯坦一家因公司破产已迁往意大利北部。挤垮“爱因斯坦电气公司”的,包括现在依然赫赫有名的西门子公司,当然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据说是一位读书时十分痛恨数学的医生,出于对这个他误以为同样痛恨数学的孩子的同情,给爱因斯坦出具了“神经衰弱”的医生证明。小爱拿到证明后才告诉这位好心的医生:“我的数学是全校最优秀的。”拿着这张证明去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学校恰好也打算劝退这名破坏校风校纪的学生,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前所未有的意见一致。实际上,二者此时都达到了对对方的忍耐极限。

平心而论,这所叫路易特波尔德的中学是一所很开明的学校,重视数学和科学,宗教宽容。当时的慕尼黑只有2%的犹太教信仰者,学校居然也设有专门的犹太教的宗教指导。以致于小爱有段时间沉迷于犹太教的宗教仪式,在这个宗教淡漠的家庭里成了个异类。(12岁后由于阅读科普读物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1896年办理脱离德国籍时宗教信仰栏填的是“无宗派”)但叛逆的性格使小爱接受不了学校军队式的管理,无法像别的同学那样对学校领导和老师绝对地服从,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让他觉得愚不可及,加上孤僻的性格使他与同伴们格格不入,当然犹太人的身份也是使他陷于孤立的因素之一。所有这些为他营造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


从心理学上说,小爱因斯坦的“系统化能力”(确定支配系统的规律的能力)远胜于“移情能力”(体察和在乎他人的感受的能力),他会不自觉地沉溺于自己形构的世界,而不容易去顺应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也许我们不该苛责小爱因斯坦的德国老师和学校,但这种心理特殊、性格叛逆、特立独行的孩子确实是对教育制度和教育者的严峻考验。

在意大利自学了几个月,爱因斯坦赴考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让我们按中国的语言习惯简称为“苏工大”吧)。数学和科学的成绩特好,但综合考试没有通过,因为要背的东西太多。但这孩子的奇才还是引起了该校校长和头牌物理学教授韦伯的注意。前者亲自给他写介绍信到阿劳中学补习,后者邀请他听自己的课。

阿劳中学的第一节课,爱因斯坦同学怯生生地坐在教室的后排,为叽叽喳喳的老同学捏着一把汗。意外的是老师进来并没有对课堂里的噪声有任何不快,反而以愉快的语调把这位新同学介绍给了大家。自由的风气,师生平等的作派,对这个“军营”里逃出来的孩子那就是改天换地式地解放。小爱从此性格变得开朗,开始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这所学校遵循的是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的哲学,提倡形象思维,尊重个性,培养孩子的“内心尊严”,机械的背诵和填鸭式的教学被视为应尽量避免之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还有许多半玩半学的实验课。这一切使爱因斯坦得益终身,比如之后爱因斯坦不论创立自己的新学说,还是驳斥他认为错误的理论,充满了视觉形像的思想实验都是他的拿手戏。

一年后,1896年,爱因斯坦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从阿劳中学毕业,被苏工大学免试录取,就读于教育系。当一名教师,是小爱的理想。但这个似乎并不算很宏伟的理想,爱因斯坦将实现得很艰难。


小爱的心理特征(或毛病)还是顽强的表现了出来。他把系统目标确定为新物理学(电磁学和热力学),则一切偏离目标的动作都被当作无用功被无情的删掉。而极少(如果不是完全没有)去体察和顺应别人的感受,哪怕是恩师恩校。

按说数学是爱因斯坦的强项,但数学教授闵可夫斯基却骂他是“懒狗”,因为数学课堂上极少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看来:“对于物理学来说,过于高深的数学是无用的奢侈品。”日后爱因斯坦将为这个轻率的断言后悔,并且正是闵可夫斯基为他的相对论的数学化做出了贡献。实验物理教授也是一肚子火。经常缺课不说,偶然赏光,也完全遑顾操作规程,我行我素。有次实验还由于违反规程毁坏了实验设备还炸伤了自己的手。所以教授给小爱的分数是最低的1分。

韦伯教授按说是小爱的恩师,正是他的慧眼识珠,才促成了小爱被免试录取。但韦伯的课他也逃。有次终于忍不住问小爱:怎么不上课呢?小爱竟挑衅式地回答:只要你讲麦克斯韦,我一定去听。要知道韦伯可是牛顿体系的坚定信徒,于是他对这位离经叛道的学生语重心长地说:牛顿体系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这点不容置疑,跟着怀疑主义跑是没有出路的。加之小爱蔑视一切规章制度,对老师也缺乏尊重,比如对韦伯,别人都尊称“教授先生”,唯有小爱永远是“韦伯先生”。小爱把韦伯教授算是彻底得罪啦。以至于日后他在待业时经常把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咎为韦伯教授没把他的鉴定写好。

爱因斯坦跟普朗克完全不同,他把造反写在脸上,以叛逆者的姿态示人,什么传统他就反什么,什么时髦他就追赶什么。这位逃课大王一点也没有闲着,他大量的阅读麦克斯韦、基尔霍夫、波尔兹曼、赫兹等人的物理学新成果,在“都会”咖啡馆里大谈马赫、庞加勒、休漠和斯宾诺莎这些反牛顿的、怀疑主义的和自然神论的哲学。把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用到爱因斯坦身上一点都不会错——头有反骨,日后必反。以后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朋友见他面露喜色就会问:“是不是把牛顿推翻啦?”看来朋友们也认为,颠覆牛顿就是爱因斯坦的唯一乐事了。

毕业考试爱因斯坦班里倒数第二名,没能实现留校任教的理想。此后的二年求职也十分不顺。为了生存小爱不断地降低身价,却只找到了一些家教,中学补习班之类的差事,但都干不长。小爱甚至发狠,再找不到工作就上街拉小提琴挣钱啦!

倒数第一名是米列娃——爱因斯坦的女朋友。毕业没多久她就怀孕了,才22岁的小爱得负起父亲的责任,这也是他急于找工作的一个原因。现在考证出来的,他俩称这个私生女“莉色儿”,生于1902年,被人收养在米列娃的家乡塞尔维亚,1903年得了猩红热,之后生死不明。这件事,一开始因爱因斯坦的家庭不同意他俩的婚姻,之后为了维护公务员的形像,之后又为了伟大科学家的形像,所以被很严密地屏蔽了。随着爱因斯坦档案的解密,它才浮出水面。





(此处因有不明“不良词语”,略去238个字)
 
格罗斯曼,这个瑞士籍的同学,爱因斯坦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大学时小爱靠小格的课堂笔记渡过也无数次考试危机,流浪两年后又靠他谋到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小格怎么忽悠的父亲,父亲又怎么忽悠的专利局局长哈勒尔,我这没有篇幅详述了。总之哈勒尔为小爱量身定制了一个招员条件——不需要博士学位,但必须懂物理学。

当上公务员后他很快跟米列娃结了婚,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在街上贴出小广告招收物理补习生,不料却招来了一帮分别学数学和哲学的狐朋狗友,办起了他们自封的“奥林匹亚科学院”,重新营造出在苏工大时“都会”咖啡馆的神侃氛围。学费没赚到,却倒贴去不少咖啡钱。小爱这种作派,其实已埋下了多年后与米列娃离婚的伏笔。

专利局的工作不算繁忙,一般半天就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这给了爱因斯坦干私活的空间。他潜心做他的物理演算,耳朵却倾听着门外的脚步。一旦有人进来就把自己的私货扫进抽屉或用送审的图纸盖住,作鞠躬尽瘁状。哈勒尔局长为人和善,但不是傻瓜。小爱那点猫腻他岂能不知,但从小格父亲那了解到爱因斯坦的抱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至此我们可以松口气了。爱因斯坦现在生活安定,而且正逼近成功。中国俗话说:“三岁看大”。但三岁的小爱决不会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伟人,中学训导主任的“一事无成”的断语是极具代表性的。有人曾问过爱因斯坦,为什么那么多专家教授都没有成功,却把这个幸运留给了一个小专利员?爱因斯坦反问道:关在笼里的豹子和野生的豹子,哪个生命力更强?爱因斯坦叛逆的性格和坎坷的遭遇,客观上给他一个远离陈词滥调、创造力自由发挥的环境。问题是,社会得让“野豹”活着。






MMD!用科学分析方法用来分析"不良词语"了!

抽掉了一个自然段,说的是爱因斯坦在瑞士参军体检通不过的事,几十个字.用放大镜看也看不出哪个是"不良词语",又无法拿出来大家一起分析,真TMD黑色幽默!

浪费了我几个钟头,痛心疾首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