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8, 2011

宇宙的精灵 营地夜话(2)


营地夜话(2


洗洗睡吧,朋友们?这一路栉风沐雨,现在是又脏又累了。

上一站还只是几个海盗似的探险者登上新大陆,闹不清东南西北,知不道南北西东。就像当年的哥伦布,到了南美认为是印度,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叫当地的土著为Indian。现在可是天翻地覆喽,第二代探险者已经成长起来,深入到新大陆的腹地,父辈伟大的祖国,神圣的国王,庄严的法律,已经渐行渐远,他们有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秩序,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他们觉得这里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科学史上,以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诞生作为旧量子力学与新量子力学的分野,一个真正超越经典力学的科学新范式这时就建立起来了。此前有谁敢想像牛顿力学被替代,现在这个新的力学已经迫使人们不得不接受了。发生这一切用了多长时间?从波尔提出他的量子化模型是13年,许多科学开拓者脱下一战的战袍才7年。新世纪就像一道拦洪闸,打开了就汹涌澎湃,一泄千里,把建立了二百多年的牛顿物理冲刷得土崩瓦解。

而且这样科学成就的取得,是在一个最动荡的年代。这期间,四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被从地图上抹去,战火吞噬了上千万的生灵(包括科学家的生命)。经济学上大炮和面包必然是不相容的,战中和战后极度匮乏生活条件,以至十几岁的海森堡曾冒险穿越封锁线为亲人寻找食物,世界一流科学家爱因斯坦会为一块黄油而感激涕零。可以想像,不可能有什么充裕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和实验经费,这些东西也跟食品一样匮乏,也许这也是理论物理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不花钱呗。今天我们享受着他们科学成果的时候,除了感激之情还不得不充满着敬佩之意。

然而作为替代的量子力学还没有当年牛顿力学诞生时的神气。就经验适宜性言,它现在还局限在旧量子力学的范围之内,用纯正的量子力学解释替代半量子半经典的解释,以独立政权取代两面政权,还未能做出有价值的经验预测,还未能开拓自己的新疆域。这还不算,最尴尬的是,新力学的对象是什么,它的基础是什么,现在还莫衷一是——一场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却说不出消灭的敌人是谁!牛顿力学就从没这个问题,它的对象清清楚楚,就是广延的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而量子力学呢?运动方程倒是有了,可是谁在运动呀?新大厦建立起来了,很现代、很时尚,比老建筑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是现在地质勘探都还没做呢!这楼能住吗?你饶了我吧!

有朋友说,不就是波—粒二象性问题嘛,有何犯难的?量子本身既是波,又是粒,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咦,好像很有道理耶,科学家们怎么没想到涅?1909年俄国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也讨论过科学危机的问题,指出科学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界“在最杰出的理论家身上也表现出对辩证法的完全无知。”真是一针见血呐!还指出:“物理学的唯物主义精神”,“将克服所有一切危机,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呀,科学家们怎么就不把你们那弹钢琴、喝咖啡、散步、滑雪、郊游的时间省点下来,认真拜读一下这本光辉著作涅?


不要心浮气燥,让我来告诉你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这样考虑问题。从实验观察看,量子确实有时候表现出波的模样,它会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有时候又表现出粒子的模样,产生瞬时的能量跃迁。那么根据日常思维或辩证思维,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像到量子本身就具有这两种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这种,在另一种条件下又表现出另外一种,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就像一个人,没谁是绝对的恶或绝对的善,他是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他有时会干好事,有时又会干坏事,这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方法,无非是告诉我们,表象背后有本质,属性背后有实体,现象背后有自在之物。好像有点玄,其实不然,比如说“自在之物”,其实刚才你无意之中已经说了。你说“量子本身”(Quantum in itself),就是一个“自在之物”(thing in itself)。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所以不是科学的对象,十九和二十世纪的实证主义说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在科学中的自在之物清除出去。总之,在科学领域,谈论“本身”本身就是犯忌的。

怎么就犯忌了呢?一个行当有一个行当的行规、习惯和规则,是这个行当历史形成和约定俗成的,是有利这个行当的发展的。欧洲中世纪的科学主要是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为理论渊源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世界万物都是由“四元素”(气、水、火、土)组成的,根据这种方法,中世纪的科学家就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只要什么现象闹不清楚,就假设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元素”或“实体”在起作用,植物为什么会生长呀?那是因为它们有“生长素”;动物为什么有生命?那是因为有“活力”;有些东西为什么会燃烧?那是因为它们里面有“燃素”。这种话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好像什么都解决了,实际上什么都没解决。到了十四世纪,一个英国哲学家叫奥卡姆的就很反感这种学风,提出了一个后来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则,被以后世世代代的科学家奉为圭臬,就的是“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说“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假设”也是一个意思)。有些事说出来你可能会奇怪,奥卡姆的这类话还得罪了当时的教会,被教会逮捕过又逃了出来。他寻求世俗政权的保护,最后逃到了德意志的土地,被国王保护定居在了慕尼黑(现在金三角的一角)。他对国王说过的一句话很有名:“你用刀剑保护我,我将用笔保护你。”

这把“剃刀”还真是管用。以前认为燃烧是一种观察不到的叫“燃素”的实体的现象,当十八世纪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空气与燃烧物体的“化合说”剃掉了这个“背后”的“燃素”实体,现代化学就诞生了。当十九世纪的德国科学家亥姆赫兹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来剃掉了“活力”说,现代热力学就产生了。牛顿是很自觉遵守“奥卡姆剃刀”原则的,他说“我从不做假设”。确实进入牛顿力学体系的都是可观察的现象,只是他不经意地把一个与可观察物体及其运动无关的、无限绵延和伸展的、连续的、均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作为物体运动的场所和背景放进了他的《数学原理》,他觉得这是不言而喻,实际上当时大家也没当回事,就这也出了问题。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也是个不可观察的自在之物,因为我们只能观察到相对物质运动的相对时空,而观察不到作为时空“本身”的绝对时空,用奥卡姆剃刀把它们剃掉时,相对论就产生了。

量子是什么?数学形式上它就是e=hv,即普朗克常数。它的运动规律,是由矩阵方程或者波动函数规定的,而这二者是等价的。作为物理学家,自然要回答这些数学形式的物理意义,也就是说量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实验观察告诉我们,它就是黑体辐射,就是光电效应,就是干涉现象,就是衍射现象,就是氢光谱,等等等等。把这些现象做一个分类,就是波动和粒子。目前物理学家就只能到此为止。

这时哲学家出来说话了:你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呀,既然量子有时候表现为波动,有时表现为粒子,就说明了量子本身是波动和粒子的对立统一。

物理学家就要问:你说的这个“量子本身”仅仅是一个概念呢,还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哲学家:概念怎么嘀,真实存在又怎么嘀?

物理学家:如果仅仅是一个概念,那就是一句废话,量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还是我告诉你的,你不过是加了诸如“对立统一”一类的术语让人听得更糊涂而已。

哲学家: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当然不是讲一个子虚乌有的唯心主义的概念,“量子本身”当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物理学家:那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量子本身吗?

哲学家:当然可以,你们不是看到了它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了吗?

物理学家:那不是“量子本身”呀,那只是我们观察到的量子化现象。

哲学家:现象一定是反映某种本质,本质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嘀。

物理学家:那我就要知道这个“本质”如何(how)产生“现象”,就是要知道“本质”到“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函数关系,要给出运动方程。如果观察不到这个“本质”,我无法做到这一切;如果观察到了,它就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了。

哲学家:那么人类的认识不就发展了吗?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的认识论的无比正确,而且也只有遵循我发现的伟大真理,人类认识还可以继续进步,不断地逼近绝对真理。

物理学家:不要偷换概念。按照你的认识论,我们恰恰不需要进步了,如果真有一个“对立统一”的“量子本身”,我们现在就可以回家睡觉了。因为既然这个“本身”已经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了,它又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我们就不必劳神费力去发现它,带着现有的现象,回家蒙着被窝玄思得了。中世纪科学不发展,就是老用观察不到的“实体”去忽悠人,最后把科学忽悠得停滞不前。现代科学的进步就在于,不能再用“本质”去忽悠人,要发现“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不能逻辑自洽,只能思考有没有还没发现的“现象”,如果没有,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why),是不是理论体系出了问题。这种从物理解释自然导出的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帮助科学的进步。

……

朋友们抗议了:还让不让人活呐?白天追逐那些神出鬼没的量子精灵已经叫人筋疲力尽了,晚上还听这些玄乎其玄的哲学鬼话。跟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到现在也没给一句明白话,感情就拿这些鬼话来忽悠我们呐?我们这是旅行还是西天取经,七十二难才给真经吗?

对不起,对不起!可是朋友们,我也是无奈呀!按照科学标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都具备了实验支持和逻辑自洽的条件,真假猴王、李逵李鬼,齐刷刷地站在你的面前,我也是肉眼凡胎,如何辨得清真假,说得明是非?当这鬼导游,我容易吗?(哽咽语噎)

唉,我也不顾影自怜了。我再难,也没有科学革命时期我们的量子英雄们难。那可是一群二十郎当的孩子呀!从事的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河无船,山无路,日光寒,月色苦,居然也崇山峻岭平踏,急流险滩飞渡,现如今,东方微白,曙光初露,藏经阁依稀可见紫气扑脸,眼前却是一道万丈断崖。

让我们凝神屏气,等待观看这惊险的最后一跳吧!


(第二篇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