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艺术.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艺术. Show all posts
Friday, June 22, 2012
余晓平:中国一直在玩“饥饿游戏”
文/余晓平
正当中国上演那部表现青春无悔的连续剧《知青》的时候,一部美国大片《饥饿游戏》在各大影院上映,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美国的这位著名作家苏珊·柯林斯是在用自己天才的笔触去揭示独裁者所一直玩弄的伎俩,这部小说的三部曲属于一个政治寓言。
故事的背景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给那些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这部小书是虚拟在中美洲所建立的一个新的国家,统治这个国家的人每年举办一次饥饿游戏,从12个区里各选出一对男女参加,通过各种角逐厮杀,最后只剩下来一个人,作为勇敢的象征。
来自12个区的24名选手,女主人公凯特尼斯靠什么能够战胜所有对手生存下来?就是需要识破了游戏的本质。那么游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影片里的一段对白点破奥秘。Why do we have a winner? hope. Hope is the only thing stronger than fear. a little hope is effective ,a lot of hope is dangerous .Spark is fine, as long as it's contained.
这段对白我认为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为什么我要有一个胜利者?希望,希望是唯一比恐惧更强大的东西。一点点希望有效果,很多希望有危险.......
从影片到现实,我们好好回顾一下中国的环境,有没有像是一直在玩一个饥饿游戏。从建国以来,中国人一直活在希望当中,直到今天人们还抱着那种“中国需要再发展一点才能民主和自由”的希望,看了影片你就会知道,这个希望其实一直控制在别人手里。每次只能给你一点点,太多了就会有危险,这种格局下你要想达到目的,做梦去吧。
“在这人吃人的世界,胜负就是生死。唯有爱上对手,才有存活的机会。”在这场至死方休的竞技游戏中,凯特尼斯必须在生存与人性、安全与信任、生命与爱情之间,做出许多违心甚至悲痛的抉择,比如,为了存活而爱上自己的对手。我们来细细地回顾每一个步骤。
游戏开始,选手们跑入场地,抢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对于擅长射箭的凯特尼斯来说,弓箭最有用,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只有杀掉对方自己才有机会。当人们在这一刻就开始选择疯狂厮杀的时候,她却去抢生存包,然后去寻找水源。
这意味着生存第一法则,也就是我反复讲的,逃离厮杀的环境,先要让自己过得好才行,自己要有自己的生存本领,要能靠自身的能力,置身于厮杀之外,这样才能清醒地去思考判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你去主动害别人,并非能够提高自己。玩饥饿游戏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反肉体上的饥饿。
当人们结束第一轮厮杀的时候,开始建立联合阵线,这时候大家的目标一定是那个最厉害的她,因为她当时的评分最高,是所有人的威胁,也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在另外一个小姑娘的提示下,她把树上的马蜂窝砸到敌人堆了,然后从敌人的手里取得她最擅长的弓箭。
设计饥饿游戏的人需要垄断所有的资源,也就是控制人们的希望,利用这些资源迫使人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像中国,所有重要资源都是被垄断的,名誉、地位、金钱、包括腐败。这些东西会像驯兽师一样地投给你,最后达到洗脑的目的,同时当然还有威胁你的鞭子。玩饥饿游戏的第二步其实就是反精神上的饥饿。
影片中间还需要讨好赞助人得到希望,还有峰回路转的爱情。为了生存需要联盟,而控制游戏规则的修改,使人们升起希望,同时也更残酷地扭曲自己,去爱自己的对手。游戏规则其实就是立法权,对于中国百姓来讲,立法权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等于去拼命玩一个看似对自己有利的游戏,但哪里知道规则是可以随时改的,这个游戏本身没有胜者。
果然这部电影到了最后眼看要结束的时候,游戏规则发生改变,需要两位“相爱的”选手再度决斗选出胜负。这时候就凸显看透游戏本质的重要性了,主人公的决定非常巧妙,用两个人的一起自杀来揭示游戏的本质。让将来参加游戏的人,以及观看游戏的人醒悟过来,无论你如何强大,希望控制在别人手里就等于根本没希望。
想想现实生活当中的你会上这个规则的当吗?看看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环境,不都是公民之间在打群架吗?我在很多年前就揭示这个道理,买空调的和买彩电的因为质量问题打起来了,然后店主稍微给你一点补偿。最后发展到极致就是一家人打起来了,这个社会能有赢家吗?
世间所有事物相通,看一个文学作品需要联想自己的现实,当然每个人的见解会不同。我一直觉得,坚持写博是让更多的中国人清醒地看到游戏的本质,对于那些无法逃离游戏环境的人来说,在游戏过程当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一个由别人控制希望的环境当中,无论你觉得自己有多强大,结果你不可能成为赢家。
有人干到部长一级又能怎样,有人家产几十亿又怎样,有人粉丝几百万又怎样,这些人看上去够强大了吧,不都是一夜之间说把你废了,你就这样消失了吗?电影只是其三部曲的第一部,我们拭目以待识破游戏本质的人下一步会怎样,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原著,非常精彩。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依然拭目以待。
转载自:凯迪网
Sunday, December 18, 2011
复杂度,统计信息及艺术欣赏
人类似乎有一种特长:对统计信息天生具有领会能力!我们看到一堆数字,很可能无动于衷,但是把这些数字用统计的方式抽象化表述(如直方图),几乎所有人都会很快得到数字背后的信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
也许问题在于“复杂度”,当我们看一堆数字时,一堆数字的复杂度还偏低;而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以统计的方式用直方图表达后,复杂度升高,升高到我们的头脑可以接受的水平,于是我们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其实,可以用类似的模型去解释艺术欣赏:从复杂度的角度看,艺术品所包含的原始因素(如声音,文字,色彩)经过统计化处理,引起系统复杂度升高。当复杂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足以与人的头脑相互耦合,而发生艺术共鸣。
请“欣赏”如下的音乐和贺卡:音乐由一个一个的音符组成,当我听到每一个音符的时候,不会觉得有艺术性,因为复杂度太低。但是一系列音符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实是一种统计方式),音符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我的头脑发生了耦合,于是我便开始“欣赏”起音乐来。
Chris Rea - Driving Home for Christmas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米兰.昆德拉: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本文为昆德拉在典礼中讲词摘录。)
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
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
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
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人。拉伯雷对这些人即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末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破了"绝对真理"和"千年一面"的神话。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在过去四百年间,西欧个性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小说艺术为先导。
巴汝奇是欧洲第一位伟大小说的主人翁。他是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角。在这部小说的第三卷里,巴汝奇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要不要结婚?他四出云游,遍寻良医、预言家、教授、诗人、哲人,这些专家们又引用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可惜尽管穷经皓首,到头来巴汝奇形怪状还是决定不了应否结婚。我们这些读者也下不了结论。当然到最后,我们已经从所有不同的角度,衡量过主人翁这个即滑稽又严肃的处境了。
拉伯雷这一番旁征博引,与笛卡儿式的论证虽然同样伟大,性质却不尽相同。小说的母体虽穷理尽性,而是幽默。
欧洲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就是它对于小说艺术的精神,其所提示的新知识,及其独立发展的传统,一无所知。小说艺术其实正代表了欧洲的艺术精神。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象佩内洛碧(Penelope)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纺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近年来,指责十八世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老生常谈:"俄国极权主义的恶果是西欧种植的,尤其是启蒙运动的无神论理性主义,及理性万能的信念。"我不够资格跟指责伏尔泰得为苏联集中营负责的人争辩。但是我完全有资格说:"十八世纪不仅仅是属于卢梭、伏尔泰、霍尔巴哈的,它也属于(甚至可能是全部)费尔丁、斯特恩、歌德和勒卢的。"
十八世纪的小说之中,我最喜欢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项迪传》。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斯特恩在小说的开端,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使他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这种写作技巧看起来好象是在耍花枪。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决不仅仅在于耍花枪。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
斯特恩同时代的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中断。
因此,也许可以说,小说跟哲学有过间接但重要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不就奠定于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皆合理。"
当时的科学界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去寻求每样事物存在的理由。他们认为。凡物都可计算和解释。人要生存得有价值,就得弃绝一切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为的传记都是这么写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起因和后果,成功与失败。人类焦虑地看着这连锁反应急剧地奔向死亡的终点。
斯特恩的小说矫正了这种连琐反应的方程式。他并不从行为因果着眼,而是从行为的终点着手。在因果之间的桥梁断裂时,他优哉游哉地云游寻找。看斯特恩的小说,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丈的枝节上去寻找。这些东西都是无法计算的,毫无道理可言。跟莱布尼兹大异其趣。
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光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十九世纪蒸汽机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那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当然,早在福楼拜之前,人们就知道愚昧。但是由于知识贫乏和教育不足,这里是有差别的。在福楼拜的小说里,愚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怜的爱玛,无论是热恋还是死亡,都跟愚昧结了不解之缘。爱玛死后,郝麦跟布尔尼贤的对话真是愚不可及,好象那场丧礼上的演说。最使人惊讶的是福楼拜他自己对愚昧的看法。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起成长!
福楼拜着意收集一些流行用语,一般人常用来炫耀自己的醒目和跟得上潮流 。他把这些流行用语编成一本辞典。我们可以从这本辞典里领悟到:"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福楼拜的独到之见对末来世界的影响,比弗洛伊德的学说还要深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但是不能没有抗拒各种泛滥思潮的能力。这些洪水般的思潮输入电脑,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想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
在福楼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八十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维也纳人布洛克(Hermann Broch)写下了这么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即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今天,时光又流逝了五十年,布洛克的名言日见其辉。为了讨好大众,引人注目,大众传播的"美学"必然要跟Kitsch同流。在大众传媒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的美感和道德观慢慢也Kitsch起来了。现代主义在近代的含义是不墨守成规,反对既定思维模式,决不媚俗取宠。今日之现代主义(通俗的用法称为"新潮")已经融会于大众传媒的洪流之中。所谓"新潮"就得有意图地赶时髦,比任何人更卖力地迎合既定的思维模式。现代主义套上了媚俗的外衣。这件外衣就叫Kitsch。
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正如我强调过的,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个自由想象的王国是跟现代欧洲文明一起诞生的。当然,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欧洲",或者说是我们梦想中的欧洲。我们常常背叛这个梦想,可也正是靠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这股凝聚力已经超越欧洲地域的界限。我们都知道,这个宽宏的领域(无论是小说的想象,还是欧洲的实体)是极其脆弱的,极易夭折的。那些既不会笑又毫无幽默感的家伙老是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里,我一再重申小说艺术。我想,诸位大概已经明白我的苦心。我并不是回避谈论大家都认为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今天欧洲文明内外交困。欧洲文明的珍贵遗产--独立思想、个人创见和神圣的隐私生活都受到威胁。对我来说,个人主义这个欧洲文明的精髓,只能珍藏在小说历史的宝盒里。我想把这篇答谢辞归功于小说的智慧。我不应再饶舌了。我似乎忘记了,上帝看见我在这儿煞有介事地思索演讲,他正在一边发笑。
附记:1998年8月24日,李燕于浙江杭州键入。
普通人困于形而下,哲学家关注形而上;米兰.昆德拉的沉思则以其独特的触角,梦态的抒情展示了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的可能。
米兰.昆德拉所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而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也经时间的考验而得到确认。希望通过本文的贴出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网友能提供高水准的佳作,促进中文网络的多面发展!
Friday, October 14, 2011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注: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
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
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杜君立:华语歌曲的天路历程
相对于多层次的古典音乐和交响乐,简单二维的歌曲是最平民最通俗的艺术形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歌是人类的启蒙艺术。诗歌融合了音乐,就成为歌词。或者说,单独从文学角度看,歌词本身就是诗。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最早的《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都是与音乐融合的韵文,即歌词。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歌词启蒙者当首推李叔同,他为外来的曲调填上新词——《送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徐志摩的《海韵》等都是用白话自由诗写成的现代歌词。1949年之后,华语歌曲在红色恐怖下的大陆和自由的港台分道扬镳,开始不同的发展走向。
在大陆的前30年,歌词基本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专门豢养的职业文人(文联)写作,直接配合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从宣传婚姻法、歌唱三面红旗、歌唱人民公社社教运动,直到“文革”中登峰造极的“语录歌”。这些“高强硬响”的主旋律大多缺乏个性和主体意识,主要抒发“劳动人民”对于“永远光荣正确的党”和“大救星毛主席”的感激和颂扬——“我把党来比母亲”、“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在这种养狗体制下,音乐作者可以靠一首歌荣耀一生,歌手活一辈子也只唱那么几首歌。
在毛万岁生理死亡后的1980年,以《乡恋》和《军港之夜》为代表,温情脉脉的抒情歌曲与当时的“星星画展”、“朦胧诗”一起,冲破重重政治黑幕,体现了久违的人性和文化终于回归大陆社会。
作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语流行歌曲之集大成者,来自台湾的邓丽君代表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年轻的台湾音乐人叶佳修、罗大佑、侯德健等人以校园民谣宣布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尽管他们的歌词风格依然是1930年代诗歌的回归,显得清新、纯朴,但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批判精神却不曾在社会层面上得到关注。同一时期,刘文正、龙飘飘、韩宝仪、蔡琴、徐小凤等所演唱的歌曲同样属于一个遥远的时代。
以1980年代《歌词》杂志创刊和侯德健来到大陆为标志,新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一大批词作者。特别是罗大佑和李宗盛的音乐观念,充分体现了欧美音乐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态度。比如《鹿港小镇》和《之乎者也》。
一场以献给世界和平年为名义的音乐演唱会宣告了大陆歌曲创作群体的全面崛起。而崔健的《一无所有》则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摇滚音乐的时代。《一无所有》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冲击力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随后一批崔健的早期作品在大陆引发了巨大的文化反响。
崔健的历史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冲击和文化反叛,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视角和生活态度。虽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崔健被过分的意识形态化了,但他的作品真正的意义在年轻的一代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误解。《一无所有》和《不是我不明白》、《花房姑娘》、《假行僧》、《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红旗下的蛋》等作品构成了崔健作品中最具有文化含量和时代意识的部分。在这些作品中,他广泛地涉及了人性与文化、个性与社会、性与生存状态、现代化与人性的冲突等题材。他的结论或许并不重要,但他的创作状态和独立话语却造成了歌曲创作领域的革命。崔健的动人之处或许是其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行为与思考上的不妥协态度。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歌曲都被官方禁止公开演唱。
崔健、陈哲等一代歌词作家代表着对传统歌词创作的一种反叛。他们也是极其自负的一代。但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使命是企图让歌曲这条小船载动历史、人性、变革、图新等许多愁。他们的创作相对于传统创作是一种反动,但同时对于正在迅速城市化的年轻受众也是一种反动。换句话说,他们反对“高强硬响”,但他们的创作走上了同样的不归路。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是相当贵族化、精英化的。物极必反。之后“高强硬响”的“西北风”彻底葬送了大陆音乐创作的一片繁花。
央视春晚的出现,使蓝眼睛的华人费翔占据了全国所有的橱窗玻璃,甚至人们将兴安岭的大火也归功于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晚八点半》又使一首《跟着感觉走》风靡全国,与邓的“摸着石头过河”一唱一和。随之而来的政治镇压,使这首歌曲和其他民间的声音一起陷入沉默。
在“囚歌”系列在突然涌现的个体户商铺里日夜回响的时候,齐秦和他的《狼》以种难言的青春悲怆俘虏了大陆年轻人的心。从此以后,大陆流行音乐开始向青少年亚文化回归,这也是向流行文化自身的回归。海外华语歌曲卷土重来,这时早已弱化了罗大佑、李宗盛等人早期的批判风格而完全都市化了,这是另外一套不同于前人的话语体系。代表人物有姜育恒、王杰、赵传等。
郑智化的《水手》、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童安格的《中国帆》等等,这些作品中隐含着强烈的后现代倾向。郑智化显然从卡夫卡那里继承了一些什么,或许应该说,他与卡夫卡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相似并不体现在创作手法上,而是性格与立场上的一些特征,比如:忧郁、敏感、个人化写作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立场。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
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
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
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
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
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
我在台北的马路上迷失了我的脚
没有人在乎我这些烦恼
每个人只在乎他的荷包
我常常喝着可乐,我吃着汉堡
只是心中的空虚饥渴无法填饱
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
是不是学会了放弃思考
这样的我才能够活得很好
头壳坏掉才能够活得很好
——《中产阶级》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阶段,励志暴富的现代神话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心理层面,李嘉诚成为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偶像。许多歌曲刻意展现城市美好的一面,而对其阴暗面却略过不提,而这首《中产阶级》却立足于批判。郑智化尖锐的指出,城市不是人的天堂,而只是欲望的天堂。
郑智化是一个强烈关注现实的作者,其《蜗牛的家》批判了非理性的房地产危局。10几年后,作为“房奴”的我们现在听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找不到我的家
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
浪迹天涯
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
努力往上爬
却永永远远跟不上
飞涨的房价
给我一个小小的家
蜗牛的家
能挡风遮雨的地方
不必太大
给我一个小小的家
蜗牛的家
一个属于自己温暖的
蜗牛的家
郑智化写过很多忧伤的歌,如《把感情收藏起来》、《让风吹》、《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单身逃亡》、《离开这座城市》、《告诉我》、《我是风筝》……正是因为郑智化的忧伤是内在的,所以他的有些歌曲即使没有明显的批判现实的立场,但也颇能以情动人。
特别是台湾解严之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空前的恢复,郑智化写作了批判政治现实的作品《大国民》:“辛苦了一辈子连房子都买不到”、“贪官污吏一手遮天”、“宣传的口号说大家都有钱,贫富的差距假装没看见……”将政治批判写入歌曲,这是郑智化最具个性色彩的一面。这与大陆那些写作《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的马屁作家有着云泥之别。
音乐和文学对政治介入,是文人自古就有的社会情怀。当《龙的传人》侯德健在北京的那个夏天怆然夜逃时,另外一个台湾人童安格,写下了一曲传唱久远的挽歌《六月四日》,他也因此遭到中共官方的严厉封杀。
天安门前开口说
不吃不喝也不走
长江黄河没有错
因为他们认得我
风大的谁先过
雨大的谁先说
生命谁没有
不能不为真理活
天安门前开口说
全世界都听的懂
大街小巷都在传
哑巴也会说自由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梁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六四之后的大陆万马齐喑,官方以反精神污染的名义开始了一场文化清洗。这一时期唯一具有文化能量的新人是来自西安的退学大学生张楚。他的第一批作品就引发了强烈的震动。他独树一帜的创作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死亡意识和生命意义。“当我有一天面对我自己的时候/我吃我的马/我吃我的马/我吃我的炮/我吃我的心/吃啊/冲啊/将啊/将将将”(《将将将》)。然而在当时,张楚无疑太超前了,当若干年后他终于以《姐姐》而成名时,他的锐气、朝气和意志已经被北京这座城市消磨了太多。
同一时期,大陆的摇滚乐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唐朝”、“黑豹”、“轮回”等等。但这些音乐人总体上都不长于歌词创作,缺乏崔健作品那样振聋发聩的力量。较为出色的有郑钧,以及黑豹的窦唯和何勇。他们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质疑和愤怒,比如窦唯的《黑梦》和何勇的《钟鼓楼》。
1994年,“新生代”歌手商业包装的成功使大陆歌曲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潮。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和李海鹰《弯弯的月亮》是最成功的代表。这两首歌词彻底放弃了文化的负担,保留了浓厚的文人气息。《涛声依旧》的妙处并不在于演绎了唐诗《枫桥夜泊》,而在于作者注入的现代疑问:“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弯弯的月亮》采用顶针续麻的民谣创作手法。这样优秀隽永的语言品位在今天普遍文字功夫低劣的歌词中很有着独立操守的意味。
总体来说,“新生代”时期以后,从零点、羽泉、水木年华、深蓝到来自西安的许巍,音乐旋律上固然多有佳作,但歌词创作却水准大失,乏善可陈。可圈可点的作品凤毛麟角。无论方文山的典故堆砌或者林夕的新汉字组合,都失去了歌词作为独立文学式样的意义和气质。
相对传统文化根基连贯的港台,文化断代的大陆地区歌曲创作更是惨不可言,或重归文革式假大空模式,或肉麻宵小无趣化,朱大可等人对这种“口水词”、“打油诗”曾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1997年,小虫的创作的《心太软》击中了城市错乱中每个人心里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林忆莲、辛晓琪、王菲、许美静、许茹芸等,唱响了华语歌曲婉约派的巅峰,那永远是一个感伤而又隽永的年代回忆。张雨生、梅艳芳、张国荣、陈百强的香销玉陨和四大天王的谢幕,代表着一个港台潮流引领时代的终结。
华语歌曲走过1980-1990年代的黄金十年之后,和双卡四喇叭录音机一起,无可挽回地走向落幕。音乐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当老去的罗大佑李宗盛和崔健们,在演唱会上唱起一曲曲老歌的时候,台下已是一群与歌曲久违的都市中年人。他们的孩子们已经成长起来,“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留给人们只是靓丽的面容和身材,与歌曲无关。
大陆的后发优势制造了一个繁荣崛起的山寨中国,体制文化的腐朽与落后不仅使经济领域的中国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华语歌曲和华语文学也在全球化2.0时代从濒危走向灭绝。
后街男孩、超级男孩、布莱尼、维塔斯、艾薇儿、恩雅、莎拉布莱曼、玛丽亚凯莉……随着MP3数字音乐席卷中国。新华语歌曲已经沦落成为更加低龄化的一种幼稚园文化。黑鸭子刀郎们翻唱着《萨达姆毛主席》,上山下乡,以一种新民谣的方式与我们的农民工及出租车司机打成一片,这种流行是反都市化。
外语歌曲和好莱坞大片如同麦当劳可口可乐一样,将华语歌曲彻底逐出了青年人这个流行音乐主流群体的耳朵,只剩下《义勇军进行曲》在高高的殿堂被一群衣冠楚楚的老年人唱起……
此事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华语歌曲的失守和沦陷喻示着文化桎梏下传统精神的失落和破灭。当今社会条件下的许多华语歌曲,无论是粉饰太平的风花雪月,还是自我膨胀的卖弄风情,都不仅是在污染社会风气,而且是在不遗余力地培养下一代的平庸趣味。像歌颂老婆的《老婆老婆我爱你》和歌颂康熙皇帝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样的媚俗肉麻甚至邪恶,无疑是令人彻底绝望和愤怒的。
“惟乐不可以为伪”,这在今天的中国是不成立的。彻底商业化的时代,成批量生产的流行垃圾足够败坏普罗大众的胃口,并温情脉脉地滋养着下一代的精神软骨。特别是当我们周旋在物质与金钱的战场时,没有骨气和责任感的流行歌曲如同一切伪文化一样,完全成为文化的终结者。
这种无望的悲哀足以引发一个社会的精神紊乱和文化堕落。民间文化以山寨和恶搞这种恶作剧形式对伪文化表示抗议和不满:林夕创作奥运歌曲《我和你》被网络改编成三鹿版的《我喝你》,《蓝精灵》被恶搞成《草泥马》,还有网络版的《上海滩》……借助网络这个草根平台,真正的华语歌曲已经成为一段小心封存的经典回忆,如窖藏起来的好酒,时时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网络的介入,使音乐的商业运作模式被彻底颠覆,当代华语歌曲已经丧失了抗衡西方音乐的最后一点力气,只剩下翻唱和恶搞的伎俩。这种无能和无耻一方面体现在官方的《同一首歌》和春晚上,一方面体现在无知无趣的网络歌曲中。这一切不仅证明这是一个反智的时代,而且还是一个反美的时代,如同芙蓉姐姐走红,越是丑恶越是讨人喜欢。用贾平凹的话说,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Sunday, October 2, 2011
心情笑笑生:《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博主按:又看到一篇《肖申克的救赎》的优秀评论,赶快拿来共享。其中谈到《肖申克的救赎》与《出埃及记》故事架构上的一致,很有意思。
《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躺在宾馆中,眼前播放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还是大一的时候看过,当时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仅仅觉得是个好片子,而今日再次欣赏,竟然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触动对人性与人群习气的思考,也更为深刻地体会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如何形成的,更加珍惜自由的空气。
时间拉回到啦美国上世纪40年代,反思着美国司法体系的灰暗面,片中的男主角叫ANDY,他原本是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因自己的妻子出现外遇,妻子死于枪击,同时他被误判,由此就有了下面的故事;他被判为终身监禁,迎接他的地方叫做肖申克。肖申克是一个美国的普通监狱,当然这里每一个都会嘲笑他“我们都是无辜的,都是律师的无能”。在监狱中,他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真实的世界中,还有一群有待被救赎的人。ANDY刚来的时候,按照潜规则,犯人们会调戏玩弄新来的家伙,当晚就有一个胖子因众人的羞辱而大喊,结果被狱警打死,这一切都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接下啦厄运伴随着他而来,狱中的姐妹帮是一群同性恋,监狱ANDY过于英俊潇洒,便打起了他的算盘,在一次观赏电影中,三个同性恋们强行地侮辱了ANDY,接下来,便是隔三差五侮辱,ANDY一直反抗着,时不时的被打进病房。而这期间他结识了RED,RED是个爱尔兰人,在那里面可以搞到任何商品以转售给狱友。在操场上,ANDY和RED说起姐妹帮时,RED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畜生只懂得强迫别人…………”;RED有个大红脸,而那一串省略号中带着无限的意味。
而后因为一个队长的一次家庭财务继承问题,ANDY利用他的财务知识为他合理的避税啦;而ANDY只是想给要好的几个狱友们换几箱冰镇啤酒,那天,他们一同在楼顶边晒太阳,边喝着酒,瞬间让RED等人体味到了自由的意味,体味到了正常人的感觉,虽然短暂,但逐以震撼他们那麻木已久的内心。肖申克监狱的狱长对他们仅仅说两句“在沙堡我只相信两件事:圣经和管教。你们把信仰交给上帝把狗命交给我”,不久之后ANDY帮助狱长搞定了所有的财务问题,他第一次学会了做假账对冲转移洗钱,“说来真是好笑,我以前诚实的近乎迂腐,进了监狱却成了个大骗子”。而后狱长把那几个姐妹帮的人打残,也算是对他的工作一种利益交换。他只想让这里的人们知道世界不仅仅只是肖申克,外面更为精彩,他整理了这里的图书馆,申请了一笔善款改造图书馆,没过几年这里竟然有许多人通过他的努力获得高中文凭,为重返社会做好了基础。但狱长很黑暗,他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不断地拓展业务,而将这些业务大部分转入自己的黑帐户,并且ANDY杜撰出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而钱都存在这个帐户,把肮脏的钱洗的和处女一样纯洁。他热爱艺术和生活,通过RED搞到一把地质探矿使用的迷你小锤子,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找石头,雕刻国际象棋的棋子,即便是是这里他也不会忘记优雅与品味,不会忘记用艺术去感染肖申克这里的沉睡者。一次他偷偷地在广播厅里播放了这个背景乐,一下子时间凝固了,人们仿佛体会了自由的空气,美丽的海滩,那另一番世界。他最后掌握了狱长了全部犯罪帐户资料。是否记得那句台词"有些鸟是不会被关住的"(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caged,直译是:有些鸟是无意被笼养的)?剧本原先设计了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养的那只乌鸦又飞回鲨堡、死后被安迪和Red发现的情节(比喻老布像这只鸟一样只适合笼养而不能在外面生存),还设计了囚犯们在操场为这只鸟举行葬礼以悼念自杀的老布的场景。 这期间这位老狱友被判出狱啦,因为他已经老的不能劳作了,对狱长而言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他竟然惊动的劫持了一个狱友,要杀了他,进而获得继续呆在肖申克的权力;这个举动已经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他竟然爱上了土匪,这不是正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RED说:“最初你不喜欢监狱,然后你适应监狱,最后你离开了监狱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做你被体制化了。” 而后那个老狱友因年龄过大,不能劳作而获得的自由,但神奇的是他已经在骨髓里适应了肖申克那里非人的规则,竟然多次想犯罪回到那里,最后选择啦自杀。RED开玩笑地和ANDY说,你那个小锤子要是逃狱的话,要凿500年,而出人意料,ANDY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他早已经挖好的隧道爬了出去,而后他自己变成了那个杜撰的人的身份,提走了狱长的黑钱,并且把资料邮寄给联邦检查系统,而后迎接那狱长的只是审判,正如他办公室中那副挂幅写的“主的审判随时降临。”。
的确,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有人去适应环境,从来没有环境来适应人。但我们必须明白大多数环境却是我们人自己创制的,少数的创制环境的人或群体本着自己的利益考量来约束大多数人,也许我们知道这些依然无济于事,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有必要去知道,正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才有意念去争取肖申克式的“救赎”,记得片中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还有一段话“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所以我们有必要并且必须知道我们是不是被“关在笼子里”,这个“笼子”(体制)不一定仅仅是宏大的社会,也许还包括我们工作的单位、订阅的报纸、宣扬的思想等等,所以当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时候,当我们的社会每年为高考而疯狂的时候,当我们学习某某领导的讲话或精神的时候,我们也许都在被关进某个隐形的“笼子”(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不过,就跟安迪一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救赎”,像人大的张鸣,《往事并不如烟》中的储安平、罗隆基,《窃听风暴》中的特工魏斯曼。但大多数人都会某种程度地陷入“群体性无意识”或“群体遵从”(社会学概念),和平的年代我们不在乎,但是到了动荡的年代我们就极可能被体制背后的人所操纵,成为《乌合之众》中的“群氓”,回想祖国母亲生命历程中的种种运动,罪恶不是某个领导人一人铸就的,其直接的推动者或践行者就是一些“体制”中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患者,他们只生活在一种可能当中。
我们似乎也只生活在一种可能当中,所以《走向共和》在某个领导的话语权下成了禁片;所以在豆瓣上搜不到唐德刚的《新中国三十年》;所以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背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于是有了龙应台的《(不)相信》;所以我们的单位、学校每天都有如此多的“精神”要学习;所以《南方周末》换帅了《市民》被腰斩了。但当我们遇到老外的时候,却总要辩解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是先进的、我们的政策是英名的,就像《骇客帝国》中Neo第一次看到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真相时的样子,有的时候“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走向共和》孙中山语)(不过今天“奴役”这个词应该换成“控制”)。
也许整日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现代人,会觉得这些都是“肉食者”的“远谋”。知道也好和不知道也好,我们依然存在着、活着。但是记住“人权决不仅仅等于生存权”,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一点点越狱(《Prison break》)意念,我们就会像《活着》(余华著)中的富贵一样,一生承受着时代和命运的煎熬。再看看《亮剑》(要看都粱的原著而非电视剧)中的李云龙“几十年的流血拼命啊,就他娘的落个这下场?我操他娘的,这叫什么‘文化大革命’啊?这是作孽啊,伤天害理啊……共产党出奸臣啦,老子不干啦,老子回家种地去…… ”,最后他“食指猛地扣动了扳机”饮弹自裁,在“作孽”的体制面前他没有选择活着,因为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体面而有尊严,他决不知道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他有天生的免疫力(就像他并不知道拿破仑,但却知道“集中打击”的战术)。当然这绝无让大家效仿之意,毕竟时代不同,“救赎”的方法各异,并不要求大家像”陶渊明隐居深山”,也不要求大家消极的“逃避”,要的仅仅是,大家知道一些主旋律之外的音符,“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李敖《胡适研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现实中曼德拉与甘地永远不会逐渐习惯它,依赖它。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慢性症状,说得严重些,就是“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
在希腊神庙上有一句经典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为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人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一生是来干什么的?有人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公平,但有一样是公平的,那就是每个人生命的历程。可我们是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像肖申克一样,泯灭这我们的人性,扼杀着一切的希望,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告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能做到的,什么是根本就做不到的,我们接受了,我们成为了根我们周围的人一样的这个世界的合格的产品,我们变得只有跟周围 的人一样才觉得安心。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存在的本初的价值,我们都是肖申克中的被改造的合格的狱员。我们一样需要救赎。
RED说用那把小钉锤逃生得需要500年,但安迪只用了20年。我们同样需要开凿一条我们自己以为需要500年才能成功的自由的心灵通道,我们同样需要回归人的本初价值,很难很遥远,但绝对不会是500。想象的恐惧比真实的危险强1000倍,大多数人最终没有挣脱自我的牢笼,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无形肖申克。 而ANDY藏着锤子的那一页圣经是《出埃及记》(Exodus),讲的是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深有寓意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有这么一段故事:犹太人始祖之一雅各有子众多,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约瑟,其他几个兄弟很嫉妒他,就趁一次一起外出的机会把约瑟卖给了商人做奴隶,而对父亲谎称约瑟在野外被野兽杀死了。 约瑟被带到埃及,又卖给一个埃及贵族做奴隶。而那个贵族的妻子看上了约瑟的才华,就百般地勾引他,结果被约瑟严辞拒绝。于是这个女人反咬约瑟调戏自己,约瑟被送进了监牢。 一天,法老的酒政和膳长也被关进监狱,晚上,这两个人各做了一个梦,就找约瑟来解。约瑟说这两个梦说明:3天之后,酒政要被释放,而膳长要被处死。3天后,约瑟的预言果然都应验了。 不久,埃及的法老也做了两个梦,先是梦见7头瘦弱的牛吃掉了7头肥壮的牛,又梦见7个细弱的谷穗吞掉了7个饱满的谷穗。谁也解不出这两个梦,酒政就把约瑟推荐来,约瑟从监狱到王宫,告诉法老,这两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天下将有7个丰年,继之以7个荒年,荒年之害将远大于丰年之得。他向法老提建议,在丰年蓄积粮食,在荒年售出,既度荒,又谋利。法老很欣赏约瑟,就把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 事情果然像约瑟预言的那样,7个丰年之后7个荒年来到了,天下绝粮,只有埃及有仓储。犹太地区也面临粮荒,约瑟的兄弟们也要到埃及来买粮食,他们没有认出约瑟,被约瑟狠狠地报复了一通,最后兄弟和解,犹太人全族迁到埃及。《肖申克的救赎》与《圣经》中犹太人在埃及的遭遇在基本故事走向和情节构架上惊人地一致,曾经有人把《肖》比做《基督山伯爵》,而我则认为比做《出埃及记》更恰当一些,因为后者无疑与《肖》有更多共同之处。犹太人几百年间的遭遇在《肖》中被浓缩到了20年,安迪则兼两代犹太人族长约瑟和摩西于一身。《肖》剧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处处契合,正与西方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这应该不是无意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还记得那句话吗“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不就是金刚经中所言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吗”。就在前些日子,俄罗斯的良心,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拉;他有非凡的作品《癌病房》、《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他一生的信条是“不相信、不害怕、不原谅和不撒谎”,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独立知识分子中正不倚的立场。可见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能保持一种菩提的心境,是何等的难得,在救赎中ANDY不恰恰是如此为人吗。RED讲出了大部分国人的话语“自由能当饭吃吗”;狱中的ANDY则对RED回话“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 ”。
当他们都走出了肖申克的纠缠,摩根弗里曼在树下找到蒂姆罗宾斯留的书信里的内容:希望是种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这种美丽的东西是不会消逝的。 之后摩根去那个小岛找蒂姆:我希望再见到我的朋友,紧紧的抓住他的手,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梦见的一样蓝,我希望着。。。
下面是一些经典值得回味的对话:
【一】
1、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2、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3、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
4、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忙活,或者等死。
5、“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憎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那就是喜欢上了这个监狱...判你终生监禁,就是这个目的”。
6、"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钟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二】
7、“...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也许你能够走得更远一点...”
8、“...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我希望这封信能等到你...”
9、“我虽然坐在车上,但我很激动,这是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自由的人开始了新的旅程,而结局还未知是如何的。”
10、“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界,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蓝...我希望..”
11、典狱长对犯人训话“在沙堡我只相信两件事:圣经和管教。你们把信仰交给上帝把狗命交给我”
12、瑞德说:“最初你不喜欢监狱,然后你适应监狱,最后你离开了监狱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做你被体制化了。”
13、安迪说:“希望是好东西,希望能让你在黑暗中生存下去,细微的希望就能够拯救你自己而更大的希望能够拯救你和你的朋友”
14、“我无时不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哪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15、安迪:说来真是好笑,我以前诚实的近乎迂腐,进了监狱却成了个大骗子。
16、“经常审视自己,上帝随时会降临在你身旁”
17、“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18、安迪那个蓝色的梦想:
Zehuatanejo,a litter place on Pacific Ociean,you know how the people say about Pacific,they say it has no memory,that is where I want to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a warm place with no memory,open up a litter hotel right on the beach,buy some worthless old boat,and fix it up new,take my guests out charter fishing.
____Andy
19、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caged 有些鸟本来就不是笼养的。
20、是否记得安迪从饭中发现一只蛆虫并交给老布喂小鸟的情节?在拍摄时,因为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在做全程的监督,鉴于他们提出的人道问题,摄制组被迫找了一条自然死亡的蛆虫来拍戏。 ”
呵呵,关于这一点,片末有一段声明,大意是“本片的拍摄受到了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监督,影片的制作没有对动物造成危害”。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指的那只乌鸦呢,弄了半天竟然是指的那只蛆虫……美国人实在实在是不一般啊。
--END--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很多种品味的方法,值得咀嚼的东西还很多。
《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躺在宾馆中,眼前播放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还是大一的时候看过,当时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仅仅觉得是个好片子,而今日再次欣赏,竟然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触动对人性与人群习气的思考,也更为深刻地体会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如何形成的,更加珍惜自由的空气。
时间拉回到啦美国上世纪40年代,反思着美国司法体系的灰暗面,片中的男主角叫ANDY,他原本是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因自己的妻子出现外遇,妻子死于枪击,同时他被误判,由此就有了下面的故事;他被判为终身监禁,迎接他的地方叫做肖申克。肖申克是一个美国的普通监狱,当然这里每一个都会嘲笑他“我们都是无辜的,都是律师的无能”。在监狱中,他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真实的世界中,还有一群有待被救赎的人。ANDY刚来的时候,按照潜规则,犯人们会调戏玩弄新来的家伙,当晚就有一个胖子因众人的羞辱而大喊,结果被狱警打死,这一切都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接下啦厄运伴随着他而来,狱中的姐妹帮是一群同性恋,监狱ANDY过于英俊潇洒,便打起了他的算盘,在一次观赏电影中,三个同性恋们强行地侮辱了ANDY,接下来,便是隔三差五侮辱,ANDY一直反抗着,时不时的被打进病房。而这期间他结识了RED,RED是个爱尔兰人,在那里面可以搞到任何商品以转售给狱友。在操场上,ANDY和RED说起姐妹帮时,RED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畜生只懂得强迫别人…………”;RED有个大红脸,而那一串省略号中带着无限的意味。
而后因为一个队长的一次家庭财务继承问题,ANDY利用他的财务知识为他合理的避税啦;而ANDY只是想给要好的几个狱友们换几箱冰镇啤酒,那天,他们一同在楼顶边晒太阳,边喝着酒,瞬间让RED等人体味到了自由的意味,体味到了正常人的感觉,虽然短暂,但逐以震撼他们那麻木已久的内心。肖申克监狱的狱长对他们仅仅说两句“在沙堡我只相信两件事:圣经和管教。你们把信仰交给上帝把狗命交给我”,不久之后ANDY帮助狱长搞定了所有的财务问题,他第一次学会了做假账对冲转移洗钱,“说来真是好笑,我以前诚实的近乎迂腐,进了监狱却成了个大骗子”。而后狱长把那几个姐妹帮的人打残,也算是对他的工作一种利益交换。他只想让这里的人们知道世界不仅仅只是肖申克,外面更为精彩,他整理了这里的图书馆,申请了一笔善款改造图书馆,没过几年这里竟然有许多人通过他的努力获得高中文凭,为重返社会做好了基础。但狱长很黑暗,他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不断地拓展业务,而将这些业务大部分转入自己的黑帐户,并且ANDY杜撰出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而钱都存在这个帐户,把肮脏的钱洗的和处女一样纯洁。他热爱艺术和生活,通过RED搞到一把地质探矿使用的迷你小锤子,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找石头,雕刻国际象棋的棋子,即便是是这里他也不会忘记优雅与品味,不会忘记用艺术去感染肖申克这里的沉睡者。一次他偷偷地在广播厅里播放了这个背景乐,一下子时间凝固了,人们仿佛体会了自由的空气,美丽的海滩,那另一番世界。他最后掌握了狱长了全部犯罪帐户资料。是否记得那句台词"有些鸟是不会被关住的"(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caged,直译是:有些鸟是无意被笼养的)?剧本原先设计了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养的那只乌鸦又飞回鲨堡、死后被安迪和Red发现的情节(比喻老布像这只鸟一样只适合笼养而不能在外面生存),还设计了囚犯们在操场为这只鸟举行葬礼以悼念自杀的老布的场景。 这期间这位老狱友被判出狱啦,因为他已经老的不能劳作了,对狱长而言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他竟然惊动的劫持了一个狱友,要杀了他,进而获得继续呆在肖申克的权力;这个举动已经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他竟然爱上了土匪,这不是正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RED说:“最初你不喜欢监狱,然后你适应监狱,最后你离开了监狱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做你被体制化了。” 而后那个老狱友因年龄过大,不能劳作而获得的自由,但神奇的是他已经在骨髓里适应了肖申克那里非人的规则,竟然多次想犯罪回到那里,最后选择啦自杀。RED开玩笑地和ANDY说,你那个小锤子要是逃狱的话,要凿500年,而出人意料,ANDY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他早已经挖好的隧道爬了出去,而后他自己变成了那个杜撰的人的身份,提走了狱长的黑钱,并且把资料邮寄给联邦检查系统,而后迎接那狱长的只是审判,正如他办公室中那副挂幅写的“主的审判随时降临。”。
的确,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有人去适应环境,从来没有环境来适应人。但我们必须明白大多数环境却是我们人自己创制的,少数的创制环境的人或群体本着自己的利益考量来约束大多数人,也许我们知道这些依然无济于事,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有必要去知道,正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才有意念去争取肖申克式的“救赎”,记得片中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还有一段话“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所以我们有必要并且必须知道我们是不是被“关在笼子里”,这个“笼子”(体制)不一定仅仅是宏大的社会,也许还包括我们工作的单位、订阅的报纸、宣扬的思想等等,所以当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时候,当我们的社会每年为高考而疯狂的时候,当我们学习某某领导的讲话或精神的时候,我们也许都在被关进某个隐形的“笼子”(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不过,就跟安迪一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救赎”,像人大的张鸣,《往事并不如烟》中的储安平、罗隆基,《窃听风暴》中的特工魏斯曼。但大多数人都会某种程度地陷入“群体性无意识”或“群体遵从”(社会学概念),和平的年代我们不在乎,但是到了动荡的年代我们就极可能被体制背后的人所操纵,成为《乌合之众》中的“群氓”,回想祖国母亲生命历程中的种种运动,罪恶不是某个领导人一人铸就的,其直接的推动者或践行者就是一些“体制”中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患者,他们只生活在一种可能当中。
我们似乎也只生活在一种可能当中,所以《走向共和》在某个领导的话语权下成了禁片;所以在豆瓣上搜不到唐德刚的《新中国三十年》;所以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背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于是有了龙应台的《(不)相信》;所以我们的单位、学校每天都有如此多的“精神”要学习;所以《南方周末》换帅了《市民》被腰斩了。但当我们遇到老外的时候,却总要辩解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是先进的、我们的政策是英名的,就像《骇客帝国》中Neo第一次看到他所生活的世界的真相时的样子,有的时候“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走向共和》孙中山语)(不过今天“奴役”这个词应该换成“控制”)。
也许整日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现代人,会觉得这些都是“肉食者”的“远谋”。知道也好和不知道也好,我们依然存在着、活着。但是记住“人权决不仅仅等于生存权”,如果我们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一点点越狱(《Prison break》)意念,我们就会像《活着》(余华著)中的富贵一样,一生承受着时代和命运的煎熬。再看看《亮剑》(要看都粱的原著而非电视剧)中的李云龙“几十年的流血拼命啊,就他娘的落个这下场?我操他娘的,这叫什么‘文化大革命’啊?这是作孽啊,伤天害理啊……共产党出奸臣啦,老子不干啦,老子回家种地去…… ”,最后他“食指猛地扣动了扳机”饮弹自裁,在“作孽”的体制面前他没有选择活着,因为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体面而有尊严,他决不知道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他有天生的免疫力(就像他并不知道拿破仑,但却知道“集中打击”的战术)。当然这绝无让大家效仿之意,毕竟时代不同,“救赎”的方法各异,并不要求大家像”陶渊明隐居深山”,也不要求大家消极的“逃避”,要的仅仅是,大家知道一些主旋律之外的音符,“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李敖《胡适研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现实中曼德拉与甘地永远不会逐渐习惯它,依赖它。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失去了意义。 其实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慢性症状,说得严重些,就是“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
在希腊神庙上有一句经典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为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人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的一生是来干什么的?有人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公平,但有一样是公平的,那就是每个人生命的历程。可我们是否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像肖申克一样,泯灭这我们的人性,扼杀着一切的希望,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告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能做到的,什么是根本就做不到的,我们接受了,我们成为了根我们周围的人一样的这个世界的合格的产品,我们变得只有跟周围 的人一样才觉得安心。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存在的本初的价值,我们都是肖申克中的被改造的合格的狱员。我们一样需要救赎。
RED说用那把小钉锤逃生得需要500年,但安迪只用了20年。我们同样需要开凿一条我们自己以为需要500年才能成功的自由的心灵通道,我们同样需要回归人的本初价值,很难很遥远,但绝对不会是500。想象的恐惧比真实的危险强1000倍,大多数人最终没有挣脱自我的牢笼,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无形肖申克。 而ANDY藏着锤子的那一页圣经是《出埃及记》(Exodus),讲的是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深有寓意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有这么一段故事:犹太人始祖之一雅各有子众多,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约瑟,其他几个兄弟很嫉妒他,就趁一次一起外出的机会把约瑟卖给了商人做奴隶,而对父亲谎称约瑟在野外被野兽杀死了。 约瑟被带到埃及,又卖给一个埃及贵族做奴隶。而那个贵族的妻子看上了约瑟的才华,就百般地勾引他,结果被约瑟严辞拒绝。于是这个女人反咬约瑟调戏自己,约瑟被送进了监牢。 一天,法老的酒政和膳长也被关进监狱,晚上,这两个人各做了一个梦,就找约瑟来解。约瑟说这两个梦说明:3天之后,酒政要被释放,而膳长要被处死。3天后,约瑟的预言果然都应验了。 不久,埃及的法老也做了两个梦,先是梦见7头瘦弱的牛吃掉了7头肥壮的牛,又梦见7个细弱的谷穗吞掉了7个饱满的谷穗。谁也解不出这两个梦,酒政就把约瑟推荐来,约瑟从监狱到王宫,告诉法老,这两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天下将有7个丰年,继之以7个荒年,荒年之害将远大于丰年之得。他向法老提建议,在丰年蓄积粮食,在荒年售出,既度荒,又谋利。法老很欣赏约瑟,就把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 事情果然像约瑟预言的那样,7个丰年之后7个荒年来到了,天下绝粮,只有埃及有仓储。犹太地区也面临粮荒,约瑟的兄弟们也要到埃及来买粮食,他们没有认出约瑟,被约瑟狠狠地报复了一通,最后兄弟和解,犹太人全族迁到埃及。《肖申克的救赎》与《圣经》中犹太人在埃及的遭遇在基本故事走向和情节构架上惊人地一致,曾经有人把《肖》比做《基督山伯爵》,而我则认为比做《出埃及记》更恰当一些,因为后者无疑与《肖》有更多共同之处。犹太人几百年间的遭遇在《肖》中被浓缩到了20年,安迪则兼两代犹太人族长约瑟和摩西于一身。《肖》剧与《出埃及记》在大节上处处契合,正与西方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引起共鸣,这应该不是无意得之,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还记得那句话吗“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不就是金刚经中所言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吗”。就在前些日子,俄罗斯的良心,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拉;他有非凡的作品《癌病房》、《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他一生的信条是“不相信、不害怕、不原谅和不撒谎”,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独立知识分子中正不倚的立场。可见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能保持一种菩提的心境,是何等的难得,在救赎中ANDY不恰恰是如此为人吗。RED讲出了大部分国人的话语“自由能当饭吃吗”;狱中的ANDY则对RED回话“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 ”。
当他们都走出了肖申克的纠缠,摩根弗里曼在树下找到蒂姆罗宾斯留的书信里的内容:希望是种美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这种美丽的东西是不会消逝的。 之后摩根去那个小岛找蒂姆:我希望再见到我的朋友,紧紧的抓住他的手,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我梦见的一样蓝,我希望着。。。
下面是一些经典值得回味的对话:
【一】
1、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2、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3、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
4、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忙活,或者等死。
5、“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憎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那就是喜欢上了这个监狱...判你终生监禁,就是这个目的”。
6、"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钟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二】
7、“...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也许你能够走得更远一点...”
8、“...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我希望这封信能等到你...”
9、“我虽然坐在车上,但我很激动,这是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自由的人开始了新的旅程,而结局还未知是如何的。”
10、“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界,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蓝...我希望..”
11、典狱长对犯人训话“在沙堡我只相信两件事:圣经和管教。你们把信仰交给上帝把狗命交给我”
12、瑞德说:“最初你不喜欢监狱,然后你适应监狱,最后你离开了监狱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做你被体制化了。”
13、安迪说:“希望是好东西,希望能让你在黑暗中生存下去,细微的希望就能够拯救你自己而更大的希望能够拯救你和你的朋友”
14、“我无时不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哪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的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15、安迪:说来真是好笑,我以前诚实的近乎迂腐,进了监狱却成了个大骗子。
16、“经常审视自己,上帝随时会降临在你身旁”
17、“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18、安迪那个蓝色的梦想:
Zehuatanejo,a litter place on Pacific Ociean,you know how the people say about Pacific,they say it has no memory,that is where I want to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a warm place with no memory,open up a litter hotel right on the beach,buy some worthless old boat,and fix it up new,take my guests out charter fishing.
____Andy
19、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caged 有些鸟本来就不是笼养的。
20、是否记得安迪从饭中发现一只蛆虫并交给老布喂小鸟的情节?在拍摄时,因为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在做全程的监督,鉴于他们提出的人道问题,摄制组被迫找了一条自然死亡的蛆虫来拍戏。 ”
呵呵,关于这一点,片末有一段声明,大意是“本片的拍摄受到了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监督,影片的制作没有对动物造成危害”。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指的那只乌鸦呢,弄了半天竟然是指的那只蛆虫……美国人实在实在是不一般啊。
--END--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很多种品味的方法,值得咀嚼的东西还很多。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转贴】《勇敢的心》 影评
一、童年的继承
华莱士并不是天生禀赋异人的英雄,充其量是个平民的后代,虽然他的父亲曾经领导了一次小小的抗争,可比起他后来的作为,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的因素。
他的父亲是那时平民的代表,他的起义,动力不在于自身阶层对自由的认识和评价。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本着对阴谋者的痛恨以及忠诚于领主国家的信念反抗,甚至都没有战胜对手的意图,他只是要让那个暴君知道,平民也有斗争的勇气。
英格兰王长脚为了扩张吞并苏格兰领土的野心,布下圈套暗杀了所有参加议和的苏格兰贵族,年幼的仆从也未能幸免。
童年华莱士被那张扭转的苍白面容惊吓,而后又想随父亲一同出征,这不是因为他具有超出同龄的勇气,而是因为对死亡的概念,他还没有更深入的理解,直到他看见父亲和兄长的尸体,还有淋漓的血。
他在父亲的坟前忧郁,年幼的莫伦在众人离去时奔回来,给了他一朵蓟花。这时,华莱士流泪了。他终于知道了死是什么,那是意味着失去熟悉的亲切,不再拥有温情。
影片中,他的叔父端起他的下巴,说了一句:“你真象你的母亲。”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象字面上那么简单,仅仅是对他容貌的感叹,仅仅是对陡感孤独和恐惧的华莱士表白:我们是一家,你身边仍然有可依靠的亲人。
那是对当时华莱士的注解:他本有一颗感伤而柔弱的心。
他的叔父是个智者,他比死去的兄弟更理解抗争的目的和意义。他要华莱士学习拉丁语,告诉华莱士,在学会用武器前,必须先学会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拉丁语理解上帝的所在,真理才赋人予自由。
幼小的华莱士当然还不能彻底懂得这些,他还不断沉浸在对故土的留恋和失去亲人的哀伤里。
他在梦中和父亲对话,父亲对他说:“心是无法禁锢的,拿出勇气去追求!”这无疑是对生命意义的最早启蒙。
华莱士的叔父带着他游历欧洲,只有在他长大成熟以后,才真正从两个先人身上继承了宝贵的遗产:理智和勇气,从此伴随他寻找生命的自由。
二、生活的热望
华莱士从国外归来了,回到故乡,他就热切地亲吻久别的气息。与老友重逢砥砺的喜悦和参加他人载歌载舞的婚礼,让他都没有意识到,在他国统治下的短暂美景,从来也不可能摆脱蹂躏的阴影。
长脚发明的初夜权,意在吸引本国贵族安心在苏格兰的土地上驻扎开拓。可这种剥夺了人道的特权,无疑使得平民受到了更深重的压迫。白皙的新娘没来得及投入丈夫的怀抱,就被赶来的英贵族制止了。新郎本在愤怒中意图反抗,马上就受到了利剑架颈的胁迫。新娘在内心天平上选择了他的生命,那拂开刀剑的手,那耳边的轻语,终于让爱人在武力的淫威下,不得不忍受被人夺走心爱的痛苦绞割。这种时候,个人的愤怒和反抗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华莱士是个逃避者。他只想做个老老实实的人,过普普通通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环境,他还是希望能够凭借一点小聪明,抓住那法律的漏洞,和心上人继续游离现实的残忍。
深林里,他和莫伦秘密结婚了,牧师祝祷证婚后,这对男女就着月光与涟漪偷尝“禁果”,华莱士成了一个男人。
梦境终究会结束,不管曾经如何甜美醉人。
三、义务和责任
英军的跋扈在众人企求和平的忍耐下激增,连还没有足够地位和资格享受初夜权的那个英格兰老兵都觉得,自己对于苏格兰人当然可以为所欲为。
别人并不知道,莫伦和华莱士的真实关系,但是那家伙就在光天化日下调戏莫伦,不在乎嘴里说的话和他的举动配合是多么无耻―“你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女儿。”
他兽性大发时,已经顾不到身边苏格兰人如何众多,甚至听不到自己同伴的劝阻。是什么让他有那么大的胆量?
――想通过亡国生涯发展社会实力的人,你替我思考吧。
因为反抗污辱,莫伦被杀害了。华莱士在海湾没有等到他的爱人前来汇合,逃离这个世界。
他的理想主义生涯也就此结束,除了悲愤而起,他再没有继续欺骗自己的理由。
那时的他还依然称不上是第一个觉醒者。他只是第一个没留住爱人生命的不幸者,由于不幸而反常,违背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原则。他的率先回击就赢得了响应,那是久忍屈辱的大爆发。众人围着他大呼:“英雄之后!华莱士!”可华莱士心里知道,他宁愿向死神屈膝,要回自己的爱人。
他在莫伦父亲面前下跪,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只想得到宽恕……
华莱士不是想号召别人,也不想当众人的领袖。邻镇的人赶来投奔时,他还劝人回去,因为他认为此时骑虎难下,全是一时冲动惹的祸。
起义是被动的,投奔义军的人数不断增长。如大海纳百川,要想推拒也不可得。这是个异样的循环,众人为他的勇气而激励,放弃了苟且偷生,投入战斗,而华莱士也正是被投奔者的热情激励,思考起自己的责任。
他不能舍弃众人的信任,更看到了起义背后鼓舞人心的真正目标:生活的自由。
没有对生活的热望,成就不了一个热血男儿。
没有对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成就不了一个英雄。
四、现实的抉择
华莱士赢得了传奇英雄的名声。他一呼百应智勇双全,在不断的胜利中,自蔽的苏格兰贵族甚至也被打动。
贵族们想仿效他的模式,领导手下的雇民为他们捍卫土地。然而面对英格兰敌军的强势兵力,他们自己在怯懦,做议和的打算,因此号召显得如此空洞,远不足以让众人觉得有为此赴汤蹈火的必要。
华莱士的队伍在他们将退却时来到了,一通震撼人心的演说,明白无误地阐明了这战争和平民们的关系:他们的坚守不是贵族们谈判桌上的筹码,而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委实精彩,只怕我翻译得次毛。)……“嗨,战斗也许会令你死去,逃避后你却定能生存,至少暂时能活命。从今而始,直到多年之后你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时刻,你会不会宁愿用这些苟活的日子换取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仅仅是回到这个战场,一起对我们的敌人宣告:他们可以夺走我们的生命,可永远也无法夺走我们的自由!……”
为避免歧义,重复原文如下:
“Aye, 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 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Alba gu bra!(苏格兰万岁!)”
华莱士的鼓励振奋了众人的斗志,通过他周详的部署,这次贵族与平民联合的战役以寡敌众,用最小的代价夺取了胜利。贵族们也愿意利用他的感召力和战斗力保卫自己的权益,赐给了他及起义领导层贵族的封号。
华莱士学识本就不比那些世袭的苏格兰贵族少,不是个没有头脑的人,他知道贵族们的最终企图,可他暂时还只能借助他们的兵力和武装,扩大义军的规模,对抗英格兰的军队。
阶级的分歧并没有阻止他对贵族朋友罗伯特的信任,华莱士通过他的语言和表情,了解到罗伯特与别的贵族并不相同。罗伯特的志向没有仅仅停留在收回部分领土,并以几个战役的胜利做威胁,与英格兰人回到谈判桌上。他想的和华莱士一样,重新建立起完整、独立的苏格兰。
华莱士对他交心,希望可以结成长久的同盟。然而,他不得不接受一次教训:利益面前,不同的阶级间没有永恒的挚诚。
五、理想与困惑
在对英国王长脚面对面的较量中,爱尔兰的雇佣军临阵倒戈,投入了义军的怀抱,可那些苏格兰贵族却因私下的交易而背叛了义军,部队临阵脱逃。华莱士徒然一再挥动着令旗,可无法挽回背弃者的脚步。
孤军奋战,义军和英军一同在长脚的乱箭指命下纷纷倒地。华莱士也受了伤,一腔悲愤化为对那个暴君的最后一搏。他拍马向扬长离去的长脚追击,已经不在乎人数众多的卫队,他想战至最后一息。回头迎战的铁面人把他打落下马,华莱士趁他下马来看时,制住了这个敌人,挥刃割向他的脖颈。那人因绝望而惊叫,挣扎中,华莱士剥落了他的头盔……
华莱士万万也没想到,自己眼前的敌人竟然是罗伯特!
初次看时,只体会到华莱士异样目光中流露的是惊痛,是迷惑,是难以置信。他丢开剑,颓然躺倒在地,仰面向天等待屠戮,仿佛是对友情的绝望。可后来我细细品味,才发现他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来忏悔。
按他对敌人的态度,他才不会对背叛者有妇人之仁。按他孤身挑战的勇气,他也不至于因为失去友情而如此伤心绝望,何况他曾经失去过一次,那是莫伦——他最珍惜的爱人。
自暴自弃只有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不配,也无法再承担领袖的角色。
“为何志向那么远大的朋友也会背弃自己的信念?为何“苏格兰”这称谓在平民和贵族间永远有着不同的意义?……太多的生命因为这场战争而失去……我才是真正的罪人!是我许诺他们将在自由的国度里得到尊严,结果却让他们在欺骗中无谓地牺牲!”
身为义军的精神、军事领袖,他悔恨自己因为轻信而将众多的追随者陷于死地,无地自容,羞于面对血流成的河。
这使华莱士的精神崩溃,除了以死相谢,他不知道自己活着还能干什么。
幸亏罗伯特良知未泯,在最关键的时候将华莱士推上了他战友的马背,让他们摆脱了追兵的威胁。
这让华莱士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使他有机会,重新寻回信仰,进一步理解生的意义。
六、侠义和使命
义军受到了重创,战友的父亲也伤重不支。那个倔强的老人曾经是他父亲的战友,而今同是他的追随者。面对老人死前的流离,壮实豪迈的儿子在悲泣,曾经坚强的华莱士也感到了无比的愧疚和自责。老人却带着笑容对儿子缅怀道:“这种自由自在的日子我享受够了,还能看到你成为现在这样的真汉子,好痛快……”
这番话没有消失在战场尸骨如山的惨淡中,它深深地触发了华莱士的反省。倘若这就是老人的幸福,这就是那些牺牲者自主的意愿,他将继续为此奋斗,他坚信这就是他的使命。
华莱士对战略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他脱离了对贵族部队的幻想,在暗中积蓄真正的有生力量。
尽管他身边依然围绕着坚信他的战友,可他在继续领导众人之外,选择了单枪匹马的游侠方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叛徒国贼。
驰骋在苏格兰的旷野山峦,华莱士的名字更多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苏格兰平民的救世主,苏格兰贵族的复仇神。对英格兰人而言,他是敌人和不死的战神,在那个被冷冻的王子妃心里,那是男子汉与爱神的别称……
华莱士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崇拜的凝聚力并不是胜利的全部保障,特别是因为两次通过王子妃的密报才使义军躲过劫难,让他看到,继续依靠装备军力落后的义军孤立作战,不但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英格兰的统治,很可能还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当他得到罗伯特的合作建议时,华莱士又一次面临抉择。有人认定那是圈套,爱尔兰战友斯蒂芬则从上次罗伯特对华莱士的营救中,看出他内心的矛盾,相信他有为过去感到耻辱而想重新做人的可能。尽管如此,众人都认为去赴约是种冒险,不希望华莱士以生命作赌注,博取两个阶层的再度同盟。
为了缩短战争进程的那一可能,为了保留更多的生命以享受自由,华莱士还是去了,孤身前往,拒绝斯蒂芬的陪伴,以免给他带来危险。
这不是疯狂的愚勇,更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这是他凭理智和对局势判断作出的选择“如果总要有人为此流血,希望那就是我一个人的血。”
威廉华莱士入城会面时,果然落入了苏格兰贵族上层和英格兰王室共同合谋的陷井,这个陷井连罗伯特也不知道。从表面来看,华莱士的被捕应了别人的猜测,可是由此而促使罗伯特与其父亲的彻底决裂,断绝了英格兰统治者对苏格兰的最后控制,那华莱士付出的就并非是无谓的代价,他的牺牲意义深远,更不是毫无价值。
死亡与永生(终结篇)
面对审判,华莱士表现得镇定自若,坚决否认自己的行为是叛国。在他心目中,他是独立的苏格兰人,当然不承认英格兰王室拥有对苏格兰领土的主权。长脚已经濒临死亡,可他仍在喘息着,不看到这个对手的悲惨下场,他就死不瞑目。
是夜,王子妃前去探望,开始希望他能够认罪,以得到开恩砍头了事。当她知道华莱士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劝告时,给了他一瓶麻药。
一旦拒绝认罪伏法,华莱士将要面对的是刀钩掏挖内脏的酷刑,这和中国的凌迟没有本质区别,濒临死亡的时间相当长,痛苦非人想象。王子妃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他一定要坚持为自己的理想献身,她希望至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让他死得不至于那么惨烈。
“喝了它,它能减轻你将遭受的痛苦。”王子妃哀求道。
“不,它同样会令我神智不清,我不想在麻木中死去。……”
在王子妃泪流满面的哀求下,作为安慰,华莱士终于当她面喝下了那液体,却在她离开之后,吐掉了口中的麻药。
第一次看到那情节的时候,以为那是影片为了体现英雄主义而故意渲染的煽情拔高,若是英雄因为情人的恳求而放弃一度坚强的外表,无疑就损害了英雄的形象。可当再往下看时,我心中的震惊,无法用语言描述。
华莱士在囚房中祷告:“我非常害怕,请赐给我力量,让我就死从容。”原来他是这样恐惧!原来他并不肯定,自己能否抵受那一惨痛!
这是为什么?万一在刑台上,最终背弃了自己的信念,这个曾经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的英雄岂不是在死亡之外,更添耻辱?
怀着对这类影片一贯的信任,英雄不会在最关键的末尾让人失望,我看下去。……华莱士囚于马车,从看热闹的人群中间经过,浸没在飞来的垃圾和恶毒的叫骂声中,他坦然自若。被吊上绞架,又在咽气前夕放下,面对主刑官袍上的皇家徽章,他爬起来还是沉默不语。直到在绞轮架上拉得关节脱臼,又到刑床上剖割,华莱士一直没有屈服,哪怕是发出一下呻吟……
喧嚣的人群在他的坚忍中,渐渐静默。终于,一个女人禁不住替他叫出了求告:“Mercy!" 一个声音带动了所有人的知觉,“开恩”呼声在人群里扩散,越来越高……
连躲在人群中的战友都不忍心看他继续承受这样的折磨,痛苦地低声道:“求你叫出来吧,就说一声也好,只要一个词,开恩……”
主刑官不断怂恿着,当他以为华莱士终于要开口,说出那个让他保留一点征服者虚荣和尊严的词时,示意执刑者停止用刑。
在所有人窒息般的等待中,华莱士倾尽全力长呼:“自由!”
暴君在这一瞬瞪目死去,战友在这一刻垂睑泪下,刽子手在这一刹莫名失望……我在这时候禁不住激动,哽咽中,看到了一个英雄的诞生。
原来对英雄概念的认识是那样浅薄!其实直到这时,华莱士才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能够看得见眉目的英雄,先前只是个英雄的剪影和轮廓。
是这部影片,叫我明白了成为英雄的另一重条件。
华莱士不吃麻药的原因很简单:他既然有自己的信仰,当然应该从始至终去坚守,接受一切考验,哪怕是极端痛苦的折磨。这是他不愿意回避的。如果他终于屈服,他不怕证实自己的软弱。他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否能坚持到最后。如果吃了麻药,那就是错过了认识自己灵魂的机会。
那样做不是为了摆脱沽名钓誉的嫌疑,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真实存在,万一为了怕结果出乎自信而放弃,他的内心就已经不复坚强,必将自我鄙薄。
“勇敢的心”原来指的还有勇于面对自己,绝不背叛自己的真意,那就是真正地活过了,在肉体的死亡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这才理解了那句话: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壮哉!英雄!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民族、阶级、立场、时代等等的局限,赢得广泛的敬慕和认同,历史长河不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Aye, 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 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Alba gu bra!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漫手织文: 丹中尉与神的交往-《阿甘正传》评论
丹中尉出身军人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以及他的父亲都是战死在沙场上的将军,所以他认定战死沙场、建功立业也是他的天命。从军、战斗直到战死,那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那是他知道的唯一的活法。然而上帝却安排了一个阿甘执拗地从战场上救回了他,但是他却失去了双腿,他无法继续呆在军队里了。在医院里他变得非常消沉,觉得自己成了没腿的废物,他的生命不再有意义。所以他对改变了他选择的命运的阿甘怨愤地说:“人的命运早已注定,没有一件是巧合,都是安排,我应该和部下一起战死,现在却变成无用的残废!是你拐骗了我,我命中注定要死在战场上,光荣地战死,那是我的命运,你把我拐骗了出来。”,他认为那是不该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他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他不知道自己活着还能干什么。
然而上帝却似乎决意要让丹中尉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上帝又安排了丹中尉与阿甘的邂逅,而丹中尉见到阿甘时的第一句话是:他们颁发国会勋章给你,他们居然颁发了国会勋章给你这个白痴、低能儿,丹中尉觉得上帝愚弄了他,于是他不再相信上帝。他用嘲弄的口气说:“上帝他妈地保佑美国”,然而就在他诅咒完上帝之后,他的轮椅失控了,从坡道上摔了下去。丹中尉从军队退伍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他滞留在华盛顿靠政府的津贴生活,他不停地怨天尤人、疯狂地酗酒、愤怒地跟人争吵,彻底地自暴自弃。他问阿甘:你找到耶稣了没有?阿甘回答:我本来就不知道我应该找他,丹中尉告诉阿甘:“荣民医院那些残废都说要寻找耶稣,开口闭口都说耶稣,耶稣这个耶稣那个,我找到耶稣没有?他们居然派人来向我传教,他们说上帝听到高,但我的先自救,我若是心中接受耶稣,就会随他一同走进天堂”。丹中尉认为这些都是屁话,因为他压根不相信耶稣会听见他的祷告,因为他曾经那么想要战死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上帝却让他成为残废离开了军队,从此终结了他的理想,不仅如此,上帝还把勋章给了一个屁也不懂的弱智——阿甘。但阿甘听见有人说若是心中接受耶稣,就会进天堂时,一直跟随着耶稣的阿甘说:“我会进天堂的”,然而丹中尉根本听不进去这些,他不相信耶稣,他更相信酒精。
在丹中尉意志消沉陷于迷惘的时候,阿甘却有着简单而又现实的目标,他要兑现对巴布的承诺,买一条捕虾船成为捕虾船长,丹中尉依然用嘲弄态度看待阿甘,他根本不相信阿甘能够当成捕虾船的船长,于是放话说:你要是能成为捕虾船的船长,我就是火星人,并许诺说阿甘要是能成为捕虾船长,他就去给阿甘做大副。然而一语成谶,丹中尉最终真的成了阿甘的珍妮号捕虾船的大副,当然这是后话。
在新年之夜,丹中尉带着两个妓女和阿甘回家,但是聚会却不欢而散,尽管丹中尉自己一直把阿甘叫做白痴,但他的心里还是知道并珍惜阿甘对他不离不弃的情谊的,所以当那个妓女骂阿甘呆瓜的时候,他把她们赶了出去,两个妓女临走时大骂丹中尉是一个废物、怪物,这让丹中尉想明白了他失去了双腿、离开了军队,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抱怨和牢骚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被人叫做废物。于是他去了阿甘的捕虾船,真的去当了阿甘船长的大副。事实上阿甘的不离不弃融化了丹中尉冰冷的心,当阿甘写信告诉他自己有了一条捕虾船的时候,于是他说话算数去给他做了大副,因为他知道阿甘一个人捕虾会是非常困难的,他需要帮助,丹中尉来帮助阿甘,也能让自己不再继续做一个废物。然而就从他对阿甘的这份情谊开始,丹中尉的生命开始悄然有了转机。
珍妮号的捕虾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尽管阿甘记住了巴布交给他的所有东西,但他们依然无法捕到虾,丹中尉坐在高高的桅杆上象神一样地靠直觉来判断虾们会在哪里出现,但神从来没有给过他言中的机会,于是丹中尉很无奈地对阿甘说:也许我们该祈祷求虾,而阿甘也真的去了教堂,丹中尉也去了,虽然他并不祷告。但阿甘和丹中尉依然时一无所获,因为上帝显然不是用来捕虾的。然而当丹中尉再次质疑神的存在的时候,上帝显灵了,珍妮号遭遇了龙卷风,丹中尉又爬上了高高的桅杆,他异常亢奋,对着风暴叫板,依然是视死如归,他觉得到了他和上帝摊派的时候了,然而上帝这一次依然没有取走他的生命,上帝看见他们的勤勉与执着,听见了阿甘的祈祷了。龙卷风摧毁了停泊在港口里的所有捕虾船,唯有珍妮号幸免于难,自此之后,捕虾就容易多了。巴布—阿甘捕虾公司扩大到拥有了十二支捕虾船。
尝到生命成功喜悦的丹中尉在与阿甘的患难与共中慢慢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基督教的核心价值是爱人如己,上帝给予人类生命,是要人们用爱来滋润和延续生命的,不是让人们用生命来消灭生命的,无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你自己的生命。丹中尉终于与上帝和解了。在阿甘的婚礼上,我们看到了丹中尉用爱生活的硕果:他让自己站了起来,还有了他的新娘,丹中尉听从了耶稣的劝诫,他信守对阿甘的承诺,与阿甘一起勤勉地工作,他忠诚地爱护并帮助自己的朋友,上帝也让他和阿甘都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在阿甘对路人们讲述完这段故事后,一个胖男人讪笑着走开了,他根本不相信坐在他面前的这个傻乎乎的阿甘是一个百万富翁,而一个老太太却很愿意相信阿甘的故事,于是她见到了阿甘拿出的那本《财富》杂志,证明阿甘所言不虚。《阿甘正传》是一部电影,很多人为之感慨、感动,但多数人并不相信像阿甘那样老老实实地恪守上帝的戒律会获得成功,他们从电影院走出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而相信的人会去探究一下美国的历史,那么他们就会看到阿甘身上的那些清教主义品质就让是美国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不是电影故事,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经验,北美大陆上的那个富强的美国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有人跟我说《阿甘正传》只是一个童话故事,现实不可能是那样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相信电影里说的这一套,也正因为此,中国始终是中国,如果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像阿甘那样生活能够获得成功,那中国早就成了美国了。
转自凯迪
【转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随笔 凯迪 山雨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曾经有一位网友对我说,“如果你一生只能看一部电影,那我希望你看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当时我很不以为然,然而我后来还是看了。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乌龙的律师和糊涂的法官认定为谋杀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狱,这个监狱就叫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安迪凭着他出色的专业知识让希望通过他帮助洗黑钱的典狱长有求于他,因此他个人获得了较好的条件,同时他也藉此改善了其它囚徒的条件,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浇灭他追求自由的心,凭借一把鹤嘴锤,他用了19年时间挖通了地道,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黑夜中,他逃离了肖申克,获得了自由和他向往的生活。
然而,这部电影却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给灵魂带来震颤,它是一部寓言式的电影。无法系统地阐释我的感受,我要写的也不是影评,就让影片中的一些台词和对白或是在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引领我们的心灵感受激荡吧
一•体制化生活和斯德歌尔摩综合症
影片通过瑞德的话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体制化生活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那些高墙挺有意思,开始时候你痛恨它们,后来你就适应了.时间久了,你变得离不开它们依赖它们了.这就是体制化)
这里有一个人物布鲁克斯就为体制化生活做了最好的注脚.一个肖申克监狱呆了五十年老囚犯布鲁克斯就要假释出狱了,一个同伴去祝贺他。其时老布正万分痛苦,他为出去后的忧虑着的,这下可好,他用一把刀子搁在来人的脖子上,他希望以牺牲这个家伙为代价让自己可以留在肖申克监狱 。幸好被赶来的安迪与其他囚徒劝说,才放下屠刀,然而他依旧痛苦万分。到他真的出去后,他果然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恐惧,对久违的自由感到无法适应,在旅店里用小刀刻下"布鲁克斯曾到此处"后悬梁自尽了.
这就是可怕的体制化生活,它让你彻底地物化为体制的一部分,让你彻底地失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你不自觉地去维护这个侵犯和伤害自己的体制,尽管你可能是这个体制可怜的受害者.林语堂曾经说过,"在中国总有着这样的人,自己的利益每天受到侵犯,生活在最低层,却总是拥有统治者的思维".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的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跟我作对",这就是典型的统治这思维.
实际上,还有个词叫"斯德歌尔摩综合症",表达的是类似的情况."斯德歌尔摩综合症"的由来是这样的,在70年代有个女孩,被绑匪挟持,关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被警察解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女的并没有象其它的受害者一样声泪俱下地控诉着绑匪的残酷,而是不断替他们辩护,还爱上了其中一个绑匪.是绑匪真的对她很好吗?显然不是.原因就是她被长期关押后,得不到除绑匪外任何渠道的信息,而且慢慢地她确信她决无可能逃离魔窟,同时她又深信绑匪可以随时可以剥夺她现在拥有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绑匪只要对她有点滴的善意就会让她真心地感激.这就是"斯德歌尔摩综合症"。它有几个构成的要件1,信息的极度封闭2,确信所处的状态永远无法改变.3.确信统治者可以轻松剥夺他的一切,包括生命.这个症状虽然以斯德歌尔摩命名,可在有些政体下几乎每个国民都患有这毛病.比如在斯大林体制下的北韩,在釜山亚运会期间,他们的美女拉拉队队员看到她们当作宝贝送出去的金二的画像被韩国运动员遗落在地上时间,竟然伤心得嚎啕大哭.后来又有听说,一个北韩的学生为了在大火中抢救领袖的画像而被大火烧死.这就是这个饿殍遍野的斯大林体制国家的情况.
二,上帝的审判总比预料的来的更早
当邪恶的典狱长在抓捕他的警察即将破门而时绝望地饮弹自尽时,这时候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典狱长办公室上悬挂的一副刺绣“上帝的审判总比预料的来的更早”(当然影片当中是英文的),这是圣经里面的一句话。这话在这个时候出现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典狱长依靠着这体制化的生活(当然他是体制化的收益者),贪渎专横,主宰者体制内的一切。他依赖着知识分子(安迪)为其粉饰掩盖着罪行(通过做假帐),当安迪发现一个年轻的囚犯知道内情可以证明安迪的清白的时候,典狱长为了继续控制安迪为他服务,设计杀害了这个年轻人。他以为这之后可以永享太平,控制着这个王国。然而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暗夜,安迪逃离了他的控制,奔向了自由,并且把他的一切犯罪证据都寄到了媒体。
显然,典狱长办公室内悬挂的“上帝的审判总比预料的来的更早”本是给别人看的,说给囚犯们听的,他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对于囚犯们来说他也几乎成了上帝,因为他掌握着囚犯们生杀予夺的大权,依靠着体制化他还几乎控制着他们的思想。然而他终究不是上帝,他作了孽,上帝的审判日终究会到来,而且“上帝的审判总比预料的来的更早”
三,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在肖申克这个可怖的地方,这个令人窒息的场所,它几乎驯服了所有天性热爱自由的鸟儿,甚至让他们对自由无比恐惧。老布鲁克斯就是典型一例,美国人都是天性热爱自由的,“不自由,毋宁死”就是这个伟大国家的民族精神,然而这位老哥竟然最后被驯服成“要自由,毋宁死”,最后在一个小旅店里怀着对自由世界的无比恐惧自尽了。真是服他了!而安迪的好朋友瑞德也在经历40年牢狱生涯最终获得自由后对外面的自由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在超市里上班每次上厕所都要向老板报告,“否则一滴尿也洒不出”。若不是为完成安迪交代的事情,可能也最终会走上老布鲁克斯之路。
然而,安迪不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由无法浇灭的热情之火。19年来他没有一天停止挖掘他的通往自由之路,尽管他多数时间过着比其它囚徒优越得多的生活。
最令人难忘的是这一幕:安迪利用他给典狱长做假帐能接触到音响设备的便利条件,偷偷在整个监狱的播音系统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音乐响彻了整个监狱,我看到了囚徒那原本麻木的表情呆滞的目光猛然出现了异样,如同金石投入沉寂多年死水,泛起了片片微澜,我看到了狱警的气急败坏的暴怒,我看到了典狱长无可名状的恐惧。与其说这是音乐的力量还不如说是自由的力量,是那只永远也关不住的鸟儿羽翼上闪烁的自由的光芒让习惯于体制化生活的囚徒们想起了还有个美好的词汇叫“自由”,让习惯于通过体制化剥夺自由的体制化控制者感受到了体制崩溃的恐惧。
当典狱长饮弹自尽的时候,作为帮凶的狱警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肖申克监狱得到了救赎。安迪来到了他在监狱里梦想的地方,墨西哥附近太平洋的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当瑞德终于也来到这个小岛,款步走向正在洗刷船甲板的安迪的时候,安迪也兴奋地迎了过去,他们相拥在金色的沙滩上,边上是太平洋那湛蓝得令人心醉的海水。
自由也不正如这海水一样令人心醉吗?
肖申克监狱得到救赎了,安迪得到救赎了,瑞德也得到救赎了。体制化的牢笼被冲垮了!但是这个世界或许还有更大的肖申克监狱,那儿也有恶警和典狱长。那些恶警和典狱长什么时候会得到审判?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上帝的审判总比(他们)预料的来的更早。更大的肖申克监狱什么时候得到救赎?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Shawshank Redemption -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漫手织文 :“这双宝鞋可以让你通行天下”——《阿甘正传》
想要看明白《阿甘正传》,需要知道一点美国的历史和宗教背景,事实上,美国并不是一个由种族血缘为纽带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第一批分离派清教徒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这些清教徒从欧洲大陆分离出去目的就是在新大陆实践新教理想,在新大陆实现新教的宗教目标。清教主义宣扬勤勉、认真、节制、守信的价值观,不以物质享受为目的,而以运用资本进行普善行为而获得上帝的青睐为目的,获得信仰的安慰与救赎。以合法正当的手段追求财富被基督教新教认为是在履行上帝交给自己的天职,事业成功被认为是得到上帝拣选的确据。
阿甘说:“我穿烂过很多鞋子,但如果我拼命想,我还能记起我的第一双鞋子,妈妈说那双鞋会带我走遍天下,那是我的“宝鞋”。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中充满了隐喻,事实上这双“宝鞋”就是阿甘的妈妈植入阿甘脑子里,并成为阿甘一生行为准则的价值伦理。阿甘的母亲从他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就漂洋过海来到了美洲,显然她是最早一批从英国分离出来的新教徒的后裔。阿甘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寡妇,但她还是一个传统的清教徒,恪守上帝的戒律,有着清教徒们的传统价值观。
电影借用大夫的口说:阿甘的腿很强健有力,但是他的背却像政客一样歪曲,不过,我们会矫正他。这暗合这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人性本恶,人需要用一生来救赎自己的罪恶。妈妈教给阿甘的那一套清教徒伦理就是矫正阿甘天性的那一双“宝鞋”,妈妈要他做一个恪守上帝戒律的好人,她把她的价值观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并坚信这种价值观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通行天下。
妈妈给阿甘起名叫佛瑞斯,因为曾经有一个亲戚叫佛瑞斯,那个佛瑞斯是一个三K党徒,三K党是白人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妈妈阿甘起名叫佛瑞斯是为了让阿甘记住,人有时候都会做一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作为一个纯正的清教徒,阿甘妈妈肯定是相信上帝面前人人的人格是平等的,那么白人种族至上这种东西在她看来自然是没有道理的事情。妈妈很明白儿子需要面对周围人一样的目光,她要阿甘坚信他不比任何人差,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她要自己的儿子自尊、自信。阿甘觉得妈妈总有法子把事解释的让他明白,很显然,阿甘的妈妈是一个合格的布道者,她竭尽全力教育自己的儿子,她没有给阿甘显赫的身世和巨额财富,但是她给了阿甘一个上帝看顾下的灵魂,她按照上帝的戒律塑造了阿甘的价值观。妈妈告诫阿甘:“别让人家说他比你强,如果上帝的旨意要让人平等,那么他应该给我们所有人一副腿箍”,意思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信守上帝的戒律,所以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蒙受上帝的恩宠,因为基督新教相信因信称义,认为只有坚信和恪守上帝戒律的人才能得救。
众所周知,在基督徒的认知里,上帝是造物主,人类是上帝的造物,《阿甘正传》里的妈妈的教导,暗喻着人类的造物主上帝的训诫。在电影后面,我们可以清楚地阿甘源自双关含义的母亲的价值观——爱、平等、诚实、守信、勤勉、认真、简朴和节制,而这恰恰是基督新教清教徒传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伦理。阿甘谨记并恪守妈妈的教导,在一般人看来,阿甘是个蠢人,是认死理的一根筋,但阿甘妈妈告诉阿甘: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阿甘踏踏实实、勤勉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交给自己的事情,最终将简单的事情做成一个个奇迹,他平等、善意、诚信地对待每一个人,他没有做过耍小聪明、投机取巧、藏奸使诈的蠢事,做蠢事的恰恰是那些自以为很聪明、抱负过于远大的人们。最终阿甘的这些品质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赢得了美丽的珍妮的爱、捕虾行家巴布的信赖以及聪明的丹中尉的支持与合作。智商只有75的阿甘获得了个人生活的巨大成功,在清教徒的观念里,一个人生活的成功,意味着上帝对他的祝福和嘉许。阿甘铭记妈妈说过的:“人的财富只要够用就行了,多余的只是为了炫耀”,阿甘没有滥用上帝给予他的好意,他懂得感恩和回报,于是在他获得财富后捐助学校和医院、捐给教堂并信守对自己巴布的诺言,将股份分给他战死在越南的朋友巴布的家人。
让我们回放一下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吧:阿甘坐在公车站前的长椅上,身旁坐着一位年轻女孩,那女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白色旅游鞋,阿甘指着那女孩雪白的新鞋说:“那双鞋一定很舒服,尽管走一整天也不会脚疼”,然而那女孩却抬起头告诉阿甘:“我的脚疼”,与女孩雪白的新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阿甘脚上的那双沾满泥浆的鞋子,而阿甘曾穿着这双鞋数度横穿北美大陆。影片是在告诉我们:新的未必是好的,“妈妈”给予阿甘的这双“宝鞋”确实带着阿甘走遍了天下,并让阿甘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奇迹。
《阿甘正传》并不是一部励志片,它只是想告诫那些在资本主义路上自作聪明、纵欲狂奔的人们回归美国传统基本价值伦理。因为正是这种清教主义传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伦理打造出了美国独特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成就了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美国。所以每当美国在远离于传统伦理的时候,总有一种力量让美国人回头自省,《阿甘正传》就是美国人在历经社会的急剧发展与变革之后的一次再回首。
转自凯迪网
博主按:
《阿甘正传》里面的隐喻还可以继续扩充:
1.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借助阿甘和妈妈的口告诫观众“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这里的巧克力一定是电影想着重表现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对呀,应该就是“上帝的恩典”(God's Grace),你不知道上帝的恩典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你的命运(destiny);但是你可以确信的是上帝一定对你有着伟大的设计,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发现。阿甘可以做到,他有妈妈给的宝鞋,他甚至可以通行天下,其实我们就是阿甘,我们也可以做到。
2. 那片随风而飘的羽毛,不就是隐喻了人的生命历程上下起伏捉摸不透吗?然而你不必过分忧虑,因为那盒巧克力一直在前面等着你。电影里的巧克力和羽毛形影不离,一个告诉你上帝的恩典,一个提示你生活艰辛,二个隐喻的结合才能带给我们更完整的恩典图像。这一点类似于“人的自由意志和神的预定”之间的关系:神的预定正是通过人的自由意志完成,人的自由意志离开神地预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二者结合才能带给我们完整的预定图像。
Forrest Gump -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 FORREST GUMP ♫
Forrest Gump - What's my destiny, Momma?
The best scene of Forrest Gump
Friday, September 16, 2011
BJ Thomas -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此曲为1969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布奇·卡西迪和阳舞仔》一片的主题曲,它获得了第42届奥斯卡最佳歌曲奖。随着时代的演变,西部建立起了新的城镇,交通更为通畅,法律也树立了起来,昔日蔑视法律的强盗歹徒,日益感到西部已不是他们任意横行的乐土。此曲表达了主人公"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影片以真人真事为依据,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卡西迪(保罗·纽曼饰演)和阳舞仔(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生命最后一段时光。
他们受到区警方的追捕,二人一起逃亡,同行的还有渴望寻求新生活的年轻、美丽的女教师埃塔(凯瑟琳·罗斯饰演)。其中阳舞仔善于交际,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了他喜欢的女教师埃塔并说:"这就是未来",然后带着埃塔在小路、田间行走,其间伴随着歌曲《雨点不断打在我头上》,同时还做各种动作,十分风趣。歌词也很有意思:
雨点往我头上掉,
它恰似一个人有一双长长的脚,
床上容不了。
雨点往我头上掉,
没完没了。
我要和太阳一样可靠,
我就说我不喜欢把事情办糟。
让雨点往头上掉,
没完没了。
有些事情我知道,
下雨天让人特烦恼。
我却不恼,
直到幸福向我微笑。
雨点不停往下掉,
我不会悲凄凄,
嚎啕大哭,
泪水往外冒。
我知道下雨不好,
可我自在逍遥,
永不烦恼,永不烦恼。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
And just like the guy whose feet are too big for his bed
Nothin' seems to fit
Those raindrops are fallin' on my head, they keep fallin'
So I just did me some talkin' to the sun
And I said I didn't like the way he got things done
Sleepin' on the job
Those raindrops are fallin' on my head, they keep fallin'
But there's one thing I know
The blues they send to meet me won't defeat me
It won't be long till happiness steps up to greet me
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
But that doesn't mean my eyes will soon be turnin' red
Cryin's not for me
'Cause I'm never gonna stop the rain by complainin'
Because I'm free
Nothin's worryin' me
[trumpet]
It won't be long till happiness steps up to greet me
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
But that doesn't mean my eyes will soon be turnin' red
Cryin's not for me
'Cause I'm never gonna stop the rain by complainin'
Because I'm free
Nothin's worryin' 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