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宇宙的精灵 #14.5



科学大陆在分裂、飘移,大批欧洲科学家,德国的、奥地利的、意大利的、匈牙利的、波兰的、苏联的,熬不过极权主义的寒风,像候鸟一样,寻求他们温暖的栖息地,向西、向西。“科学共同体”,现在就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同时也成为的一个伦理概念。科学家们纷纷行动起来,声援和帮助他们受苦受难的同仁。由科学家们倡议,许多援助组织纷纷成立,许多科学家承诺,自己收入的固定比例用于这一事业。在英国,19335月建立了“学术援助协会”(后更名“捍卫科学与学术协会”),第一任主席是“诺奖幼儿园”的“院长”卢瑟福。美国建立了“援助失业德国学者应急委员会”。先期出来的德国学者也组织了“境外德国科学家应急协会”。泡利在瑞士成为援助组织的领导人,波尔是丹麦应急组织的组织者。这些组织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大力资助。

英国和美国成了难民学者的主要接受地,且后者为甚。一份38名欧洲重要物理学家的名单,有11人侨居英国,其余27人侨居美国或经由英国最后侨居美国。1933年到1934年,美国就接收了一百多名欧洲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这下子是狠狠地发了笔“战争财”,学术水准一下子跃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不仅是由于这些欧洲难民科学家的人数,而且是不同学术风格的融合产生的“杂交优势”。我们知道,欧洲素有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传统,因此大陆理论物理学发达而英国实验物理发达,美国主要以英国经验论传统为渊源,形成了实验和理论界线不明的特殊风格。欧洲科学家,尤其是大陆理论物理学家,让美国学生像乡巴佬一样聆听科学大城市里的奇闻逸事,许多概念理论之前还是闻所未闻。而欧洲教授也从美国学生自由放任的风气中汲取年轻的气息,从美国的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的学术风格中去掉一些迂腐气。真正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当德国物理学江河日下(至少也是停滞不前吧?)的时候,美国物理学却在蓬勃发展,在各个领地迅速抢占优势地位,特别是量子电动力学、核物理学和固体力学。到1936年,美国《新闻周刊》就敢于骄傲地宣称:“美国领导着世界的物理科学”,物理学霸主的腰带,美国人毫不客气地带上了。这是骄傲的德国科学家无法接受的事实,比如海森堡,一直到战败时也不接受。1941年的波—海密谈时,海森堡显然不仅在军事的优越感,而且还有科学上的优越感,这是他对波尔口出狂言的实力基础。他其实不知道,这时起从理论和实验上德国已经落后了。直到19455月在家中被美军抓捕,他依然相信德国的核能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提出以交出研究成果作为宽大处理的交换条件。海森堡的提议不知在盟军决策层会遭到什么样的耻笑?这时德国的反应堆还没有造出来。什么概念?海森堡要举办一个盛宴,现在煮饭炒菜的锅都还不知道怎么造!而美国的“小男孩”(第一颗原子弹的名字),已经急不可耐地等待着远行的召唤。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时候,囚禁在英国的海森堡等十多名德国核能科学家一致不相信这是事实,还认为这不过是欺骗宣传。

在希特勒输掉战争之前,德国已经输掉了科学。1938年,当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把他们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交给《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的时候,就代表德国科学发出了最后的一曲绝唱,之后似乎就退出了世界合唱团,销声匿迹。而科学的交响曲依然遵循先定的逻辑坚忍不拔地演绎着,向着未知领地继续进军,管弦协奏,琴瑟和鸣,有艰难困苦的愁肠百结,有颠沛流离的不弃坚守,有曲径通幽的百转千回,又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世界场景炮火连天,更衬出科学英雄交响的威武雄壮,在量子力学史上又增添了新的华彩乐章。

(第十四章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