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苏小和:雷锋,如此年轻的螺丝钉


1962年,雷锋去世,毛泽东亲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



关于雷锋,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1962年,他被一根倒下来的电杆击中,就此告别了这个世界。之前他短暂的人生、之后他漫天的光荣,都与他无关。按照常态,他本应该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直至两眼昏花,满头白发。但命运让雷锋走上了一条异路,22岁这一年, 他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一个时代迅速将他供奉成一座偶像,像一只细小的螺丝钉被固定在一台坚硬的机器之上。
我们念着雷锋的名字长大,知道他是我们的道德楷模,是组织和老师谆谆教导的时代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如数家珍一般说出一大串优美的词语: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甘作革命的螺丝钉,这些人生的准绳,都与年轻的雷锋有关。
雷锋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亲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心中的伟大领袖会为他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在国家机器大面积的宣传下,全国各地踊跃掀起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就在这样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口径下,成为一个标准化的道德样板,国人心中统一而完美的雷锋形象因此诞生。
雨夜送大娘回家;周日放弃休息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偷偷给战友的父亲寄信寄钱;一双袜子缝了补,补了又缝……这就是中国人熟知的雷锋。这些事迹感动过几代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个道德英雄的影响。
多年以后的一个日子,我们仔细端详着雷锋年轻的照片,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赞美渐渐远去,有人发现了雷锋精神背后隐藏的点点常识。
“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行列的时候,就首先要确立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要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者,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
这篇雷锋写于1959年12月8日的日记,可以看作他人生观的一个缩影。雷锋一生践行大公无私信念,将党、集体、人民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敌视那些考虑个人利益的行为。当发现身边的同志有自私自利的行为时,他不但发自内心地感到厌恶,还出面进行批评:
“毛主席说过:‘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我想,那位同志太自私自利了,没有集体主义思想。对于人脑子中这种落后的东西,我们要去扫除,就像用扫帚扫房子一样,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今天看来,雷锋提倡忘我奉献、帮助身边的同志打消利己心的行为看似值得称颂,细想却并不实际。在任何社会,私人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生命本身就建立在私人利益的基础上。人生下来喝母亲的奶,就有着保护自己生存权利的本能。倘若彻底无私,连生命都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更无从建立。命令一个人彻底消灭利己心,无异于剥夺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文革期间广为流行的“狠斗私字一闪念”,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假设私人利益可以革除,雷锋身边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由于无人愿意得利,所有的奉献行为都失去了对象,雷锋精神也就失去了土壤。建立大公无私的社会,无疑面临着逻辑的冲突,因此只能是乌托邦的神话。
可见,雷锋的奉献精神虽可提倡,却不应忽视私人利益的存在,更不应以道德绑架或强迫他人放弃自己应有权利的方式为之。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对于私人利益的尊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主流声音对于各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德典型大肆宣扬。
教育学家扈中平教授将最为常见的道德典型分为四类:
(1)“有病不看型”——如因工作繁忙之类的原因,为不耽误工作而有病不看,最后延误病情而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壮烈牺牲。(2)“不回家过节型”——如为了加班、加点或为了关照他人,连续若干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在工作岗位上度过。(3)“不顾家人型”——如由于工作繁忙父母病危、去世而不去探望或奔丧,或者妻子生产不去陪伴,或者家人生病而未及时送医院就诊而耽误病情甚至造成终生遗憾。(4)“发扬风格型”——如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和荣誉让给他人,把本该由他人承担的工作和责任揽在自己名下。
在国家机器长期宣传下,雷锋精神已经演变成国家提倡个人牺牲私利的工具:牺牲越巨大,形象越高大,精神越伟大。这样一种忽视个人利益、从一开始就将道德标准与私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价值导向,必然是违背人性的,也就难以起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
既然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性本身是相违背的,那么雷锋身上的自我牺牲精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注意到,雷锋的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毛主席”“党”“祖国”“政府”“人民”诸如此类的词语,他在日记中一遍又一遍的记载着自己对于毛主席的热爱、对于党和人民的效忠、对于国家和政府的回报——这些就是雷锋奉献自我的原动力。
“我决心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永远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好好地学习,顽强地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做一个毫无利己之心的人,我一定争取实现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真正见到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我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在旧社会里受尽了折磨和痛苦。参军以后,我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深深懂得了社会主义的今天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友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得来的。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我们的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对革命军人的关怀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我,是多么的自豪啊!但是我不能骄傲,一定牢牢记住党和人民对我的委托,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勇敢战斗,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此类感恩情和表决心的话语,几乎贯穿雷锋日记的始终。尽管大多数时候,对雷锋而言,“毛主席”“党”“祖国”“政府”“人民”这些词语的概念也许并不明晰,甚至混淆不清、经常替换,然而这并不影响这个苦孩子出身的年轻战士向庞大的国家机器表达自己的虔诚信仰,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当雷锋被政治体制异化成一颗螺丝钉,他就不可能再具有一个完整的人的属性。从精神到肉体完全被奴役后,他再也不能辨别自己的方向,也无法判断自己在国家机器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雷锋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在连续三年的大跃进中,工业方面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农业方面虽然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不仅减轻了严重天灾所造成的损失,而且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时移世易,后来的历史承认了三面红旗的错误政策,也不再提及自然灾害的说法。为了保全雷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在重新出版的雷锋日记中,我们很难再读到这段话。然而这段日记恰恰证实了雷锋对党中央和毛主席完全的信任,他当然想不到英明的党中央和毛主席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对于更多试图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人们而言,雷锋这样一个完美的榜样也会犯政治路线错误,似乎难以致信,其实并不意外。愚昧和盲从早已使他受到蒙蔽,他既看不到大炼钢铁的荒谬,也看不到亩产万斤的谎言,更看不到上千万人面临的饥荒,当国家机器走上错误的轨道,这颗紧紧跟随的螺丝钉自然不可幸免。
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提到了 “平庸的恶”(evil of banality)的观点。她指出,日常生活中貌似本分、规矩的人在极权主义的机器里发挥的螺丝钉作用,由于丧失判断善恶的思维,会犯下巨大的罪过。幸运的雷锋并没有活到这个国家最荒谬的时代,不过不难预料,倘若亲身经历文革,他必定会被卷入狂热的革命浪潮中。当失控的国家机器遍地屠戮,螺丝钉也将沾染上血迹。
沿着阿伦特阅读雷锋,我忽然止不住内心的悲伤。年轻的雷锋,一颗心甘情愿的螺丝钉,单纯、善良,容易被人蛊惑,这种单薄的人性,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与罪联系在一起。可是历史的轨迹却分明显示,雷锋带着自己的单纯, 也带着别人强加给他的道德精神,遮蔽了太多的年轻人。他们像雷锋一样忠诚,也像雷锋一样不了解自己,他们一辈子活在人造的偶像之下,活得像一句口号,像一颗螺丝钉。即使有一天螺丝钉生锈了,被别人丢进了垃圾桶,也在所不辞。
所以,雷锋的命运,其实是那个时代所有年轻人的命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