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12
Edward Harrison: 希腊退出欧元区:自发的,还是主动为之的?
即使欧元区尚没有为成员国建立起一个正式的退出机制,即使大部分的欧洲选民都宁愿保持欧元区的完整性,关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说法,依然会不绝于耳。其实,那些想让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人,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对希腊来说,其经济和政治现状都很难长久维系。本周五,针对希腊单方面退出欧元区可能性,我曾经发表了三张帖子,它们分别是:《希腊单方面退出欧元区的情节展望》(Running through unilateral Greek exit scenarios)、《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方法和原因》(How and why Greece will leave the euro zone)以及《希腊违约以及退出欧元区的政治经济学问题》(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 Greek default (and euro zone exit))。现在,我还想再补充几个要点。
如预料中一样,解决希腊问题的政治经济环境正在恶化。无论是希腊国内,还是欧元区内,对于通过债务削减或紧急救助来帮助希腊逃过一劫,人们的政治意愿已经耗费殆尽。在这一点上,我在本周二论述如下:
目前的欧洲,金融系统薄弱、私人部门债台高筑;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最害怕的,是被迫承认其政策失误;因此,眼下,欧洲只有沿着紧缩政策,或者说是,在默认违约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制定者们尚无权限去分裂欧元区,因此,一旦情势失控,人们必然将责任归咎到他们身上。
即使如此,民众最终也会将分裂欧元区的权力授予他们。对援助国来说,人们对于救助计划已经审美疲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希腊视为可以牺牲的对象。虽然他们也知道,牺牲希腊可能还需投入大量成本来防止危机蔓延,需要大量成本进行欧洲金融部门的资产重组。在被援助国,经济萎缩和财政吃紧往往会带来社会动荡,这就民族主义者和极端主义的政治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他们会为希腊的退出大开绿灯。分裂欧元区的目的,是政客们通过这种手段来摆脱“德国的束缚”,这种政策的含义是,违约或者退出欧元区可以阻止紧缩的螺旋上升(编者按:这是经济衰退时的一种悖论:一方面,财政紧缩要求减少开支,这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刺激,又会加重负荷已经很重的债务)。最后,人们并没有在私人部门的是否参与的问题上达成一致。随时间推移,由欧洲中央银行的账面减值和信用违约互换所引发的违约的可能性,也与日俱增。对我而言,无论哪种情况发生,便都意味着违约和退出的发生。
关于希腊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列出了以下六点问题:
1,欧洲的商业银行存在着资本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并非只局限于西班牙,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法国银行受希腊问题影响最为严重,一旦希腊再次违约或退出欧元区,一些法国的大银行也会跟着陷入破产境地。
2,无论是欧元区的中心或边缘地带,欧元区经济体的私人部门普遍债台高筑。这意味着,紧缩政策会给这些经济体带来沉重打击。
3,人们对救助计划热情不再,特别是在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在北威州州议会选举中一败涂地;而中左翼的州执政联盟社会民主党和绿党已经由少数派变为多数派。而剩下11个州的选举,对默克尔总理的执政联盟而言来说,无疑会苦不堪言。但德国的政治家们仍未被授权分裂欧元区。
4,人们对救助计划的厌倦程度越高,他们就越乐意放弃希腊;如果希腊被放弃,欧洲银行就有必要进行重组。
5,人们对紧缩政策的厌倦也意味着民族主义和政治极端主义的抬头,这一点在希腊和法国已经有所体现。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或许是这一变动中的局外人,但是,随着紧缩政策和经济衰退日渐长久,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局势也会趋于紧张。但对希腊而言,人们对紧缩政策的厌倦并不意味着政治家有权力分裂欧元区。
6,如果货币化损失实际发生,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问题会演化为政治问题,这就要求欧元区政府支持更多了欧洲央行资本。这一政策效果如何,目前尚难预测。
我认为,对欧洲而言,希腊退出欧元区是可以承受的。希腊的退出会带来阵痛,但希腊退出的政治条件正在成熟。2月份时,我曾认为,由于选民们都不希望看到欧元区的分裂,所以,希腊的退出必须经过双方同意,且只可能发生于危机情势趋缓之时;但那时,我也的确曾撰文考察希腊以单边方式立即退出的可能性。也是从那时起,单边退出的可能性也一直在增强。因此,对于欧洲在如上六个方面的变化以及希腊单边退出的可能,我也会保持高度关注。
【本文作者是Credit Writedowns的创始人,在其20年的从商生涯中,曾经做过职业分析师、投资银行从业者和技术执行经理。同时,他还是BBC世界新闻、CNBC、CBC、和FOX电视台的财经评论员。】
原文地址:Will the Greek exit be voluntary or involuntary?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