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7, 2011

林祖盼:评《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



在学术界中,《爱默生和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不时有才华俊逸的学者提及此书。有人把此书列为三十年来最优秀的二十本书籍之一,我看是这种评价是公道的。作者熟读中国古代许多文化典籍,精通英语,又在西方名牌接受多年教育,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这种横跨中西两种文化的知识背景,为作者撰写《爱默生和中国》这本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风严谨,没有牵强附会之辞,没有一厢情愿之言,体现了优秀学者的良好修养,也使此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保证。思维敏锐,文笔优美,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思想的乐趣,又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一个学术贫乏的时代,大多数学者要么被狼奶摧残得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要么投入孔方兄的怀抱,靠为既得利益者代言,换取若干铜板,来养家糊口。在这样一种恶劣的时代背景下,能涌现出《爱默生和中国》这样的学术读物,是一种奢侈。一个人如果想更深刻地了解爱默生,或者他想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异同,或者他想更深刻地了解个人主义,那么对他而言,《爱默生和中国》便是不可不读的一本学术文献。

全书许多论点,发人深省,使人们阅读之后,思路变得开阔,思想得到启迪。

比如,全书反复强调:“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这就是观念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造就了人的更新”,“没有观念上的革命,社会革命就不过偈波浪一样——只是水面上的振荡,水下却依然如故”,把观念革命视为社会进步的必要杠杆,这种观点是深有见地的。中国革命总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极少数人窃取革命胜利成果,享受荣华富贵,大多数民众却被排挤在革命胜利成果之外,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即使付出数千万民众生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难逃这个宿命。而美国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却成功地建立民主制。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缺乏观念革命,广大中国民众的思想仍然是古代社会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枪杆子出政权”、“打江山者坐江山”这种愚味落后的思维,而美国却发生了深刻的观念革命,确立了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自由、民主思维。

如本书对爱默生的思想作出精辟的概括。指出了爱默生思想的宗旨是反对教条,爱默生信奉和教诲的是永远追求活的灵魂;精当地归纳了爱默生“超灵”的内涵;指出了“自立自信”是爱默生全部思想的中心环节;强调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者的个人主义有着显著和区别,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具有心智和超验的特点,“它超出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范畴,进入道德、哲学和形而上的层次”;指出爱默生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相信个人的无限潜力;强调爱默生思想的超越性:“每个人都想信他有一个更大的可能”,必须不断地去超越自己,“在自己的最高峰上更造一高峰”。这些都十分深刻地把握了爱默生思想的精华,体现了作者在爱默生研究上的扎实功底。

比如,《爱默生和中国》严厉批判绝对思维的危害,指出“绝对思维助长了思想的怠惰,因为绝对的标准已经确立了,后人并无多少的变动,更难有变动的勇气,这样势必导致停滞不前和千篇一律”,这种论述,很大程度上找到了中国思想文化停滞不前的根源,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思想自由、思想开放、思想多元的必要性。

《爱默生和中国》一书强调从异国文化汲取灵感和依据的必要性,指出从异国文化汲取灵感和依据有助于新思想的形成。这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文化事业,有重大启迪。

《爱默生和中国》一书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什么会如此困难重重,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指出,中国走向现代化,是西方列强以野蛮的方式强加于中国人的,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使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失落和心理障碍,因此不是把现代化看作进步的福音,而是当做一桩奇耻大辱,从感情上去抵制之;指出近现代西方与中国的侵略与反侵略,实质上是文明与落后的冲突,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与其说是地域的差异,不如说是时代的鸿沟;强调中国之所以在近现代社会变得落后,与其说是外部侵略引起,不如说是中国人不善于理解和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引起的,并援引孟子格言来提醒国人:“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显然,作者这种对近代中西文明冲突的分析,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站在热爱真理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而是放在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一个民族进程,因此更具有说明力,有利于人们摆脱狼奶教育造成的近代中西关系史观。

在谈及儒学的命运时,作者指出:“只有在儒学不能施加限制,或者已经失去强制力的地方,儒学才有可能再一次被坦然地当作一种哲学来理解和欣赏。爱默生之所以能够被儒学所吸取,因为他不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当代一些地区的新儒家之所以能够重新发现它的精华,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都已走出历史,不再是儒家令人生畏的等级制的受害者了”。作者的上述主张值得人们深思。极权主义半个世纪的统治,使整个社会的道德完全沦丧。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不满于这种恶劣的道德现状,致力于儒家的复兴,因为他们知道,儒家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诲,可以用于促进当前的道德振兴带来。但当前的儒家复兴,不应走君主专制时期的老路,不应把儒家思想当成被强制一定必须遵守的教条,而是把儒家思想当成可以自由与之对话的真理。只有这样,儒学才会迎来真正意义的复兴。

《爱默生和中国》一书的精华,是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深入阐述了个人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界定了个人主义的内涵,深刻阐明了个人主义对于人类幸福的伟大意义。作者对英语单词“privacy”进行字义说明,指出它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批语中国文化缺乏相对应的词语,批评中国历史缺乏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传统;指出“公”与“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定掉“私”,事实上也就否定掉“公”,对普通个人的不尊重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类生命的不尊重;并借用密尔的话,呼吁“要给个人保留一块领土,连政府也不得干预”。作者以为,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并在美国获得积极意义;指出个人主义不是孤立的品质,“个人主义、平等、民主都是整个机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每部分都在起作用时,整个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认为宗教改革“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把“个人的判断置于罗马教会的判断之上”,从而为确认个人开辟了道路。这些观点都深有见地,值得人们重视。作者强调个人主义是对抗专制的最佳方式,“个人从独裁者那里赢回的每一个权利都削弱了后者对权利的垄断”;对极权主义者盗用“国家”和“人民”的名义来镇压个人正当权利和自由这种卑劣行径进行揭露和批评;在一些人担忧个人主义可能导致道德上的肆无忌惮时,作者强调个人主义不是为所欲为的许可证,个人主义同时包含了个人权利和责任两个方面,并提醒人们,重视个人,不等于重视集体:“中庸之道提醒我们,在集体吞没个人的情况下,应该多注意关照个人权利;而在个人利益泛滥时又应该强调一下集体”,所有这些,都澄清了人们思想中的疑惑,坚定了人们对个人主义的信念。尤其是这一章的结论——无疑也是全书的结论——更是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如果每一个人都无能,都无足轻重,都奴性十足,那么这个人民就不可能是伟大的人民,这个民族也不可能是伟大的民族。 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负责,他就把这个责任转嫁给了社会。如果他能充分负起自己的责任,他就使别人减轻了负担。学做人就是学做一个负责的个人,所有好的思想和理想都有待好的个人去完成”。表明了作者对个人自信自立与国家繁荣富强二者存在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表明了作者对中国民众摆脱盲从依附的奴性人格、建立自立依附的奴性人格、建立自立自信的新时代人格的深切向往。

总之,全书的许多观点,都充满着新时代气息。不是用姓社姓资的旧时代思维来看待中西文化关系,而是努力站在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实事求是地承认资本主义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主张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加快现代化事业。这使全书具有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意义,有利于人们以更冷静、更客观的态度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这个民族。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全书始终贯彻着从精神文化方面来揭示社会发展原因这一思维方式,这显然是对庸俗唯物主义的唾弃,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奥秘,进而指导自己的未来。通读全书,我们发现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的功过,亦不是个人主义的利弊,而是中国现代化之艰难。在该书第四章“中国情结——徘徊于现代之门”中,作者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似乎是西西弗斯式的事业:石头推上山又滚下来,往返不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被同一个问题所困绕:中国到底哪儿不对?如果说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中国面对现代这个百解不开的情结到底在哪里?是什么障碍使中国人如此难以克服?”通过分析,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道理很简单,是人决定了民族,又是思想决定了人。在中国历史怪圈中的那个薄弱环节应该从中国的思想中去发现,从中国的封建意识中去寻找。”进而作者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缺少的不仅是夷人的枪炮,还有他们的制度和思想”,呼吁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思想的抗拒态度,迎接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种从精神文化方面来反思中国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是深有建设性意义的,为后人更深刻地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一把钥匙。

我们没有理由贬低《爱默生和中国》一书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爱默生和中国》就很完美。在笔者看来,该书存在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





《爱默生和中国》




内容简介   · · · · · ·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超验主义观点体系,代表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国精神的钥匙。
本书不仅全面把握了爱默生的思想,而且还打开了西方爱默生研究中一个几乎空白的领域,即爱默生对儒学精神的取与舍。从这点上说,书在国际美国学领域里是一项有首创精神的成果。作者由考察爱默生对儒学的取舍进而对儒学传统与西方的文化精神进行比较,一方面指出了以个人为出发点的美国文化精神的短与长,另方面,通过从历史、哲学、文化、社会、政治诸多领域对“个人主义”观念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阐析,引导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和再认识。思路锐敏新颖,立论鞭辟入里,既有学术水平,又有现实意义。
――朱 虹



作者简介   · · · · · ·

钱满素,汉族,1946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获文学硕士。199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历史硕士、美国文明史博士。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美国文学文化研究。发表过论文及文章三十余篇,并主编过《美国当代小说家论》《我有一个梦想》《纪伯伦全集》(英文卷),《我,生为女人》等书。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爱默生――一思想的解放者
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爱默生发起了一场观念革命
――他衡量一切的新尺度是个人的活的灵魂
一 美国的清教影响――唯一神教运动
二 爱默生对加尔文教的批判――他对宗教的崭新理解――他
对教会的全面反叛
三“唯一的罪就是限制”――爱默生主张变革但反对诉诸武力
四 人是观念的囚徒――观念革命的突破口――马丁・路德的
“因信得救”――清教的“信仰契约”――爱默生的“自立”

第二章 一个基督徒转向东方异教
超验主义者对东方哲学的兴趣
一 东方是个异教世界――借鉴异国文化的妙处――爱默生的
观念革命促使他转向东方寻求灵感――“超灵”的概念
二 爱默生对中国的了解――为什么传教士选择儒家――爱默
生和中国古典
三 东方思想中是什么吸引了爱默生――(一)宇宙的一致性和
整体性――(二)精神性与超验性――(三)综合型和直觉型
的思维――“静”――东西方思想的强与弱

第三章 孔子的古老智慧
中国人的儒化――儒家的人与基督教的神――孔子的
神化――儒学的四大部分
一 人本主义――“天”与“命”――爱默生对人伦部分毫无兴趣
二 政治的道德化――仁政――“道”与“德”――爱默生引孔孟
论“改革”
三 性善论――基督教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人的可完
善性是爱默生“自立”说的关键概念――爱默生推崇“君
子”――他对“乡愿”的理解――“浩然之气”与“超灵”
四 学――“学而优则仕”――爱默生心目中的学者是“世界的
眼睛和心灵”――儒学的内容――“君子不器”――教与学
――学与用――学与思――“孔子,民族的光荣”

第四章 中国情结――徘徊于现代之门
爱默生欢迎中国外交使团
一 爱默生早年对中国的批判――“中国是她自己的纪念
碑”――反感的原因――19世纪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
二 中国在衰落――天朝不再能独自继续它的周期――为什么
中国进入现代如此困难重重――“国必自伐,而后人伐
之”――中西文化的撞击――贸易观与磕头――因循守旧
――改革也许救得了中国,但救不了清王朝――除了西方
的标准,并无其他现代化的标准――中国是否能自发进入
现代
三 中国通常在分裂时才有思想自由――儒家为什么能投合一
切王朝的统治者――儒学四大部分中包含的消极面
四 孔子与爱默生:古代与现代――儒家思维方式――自今返
古――自上而下――绝对化――爱默生针锋相对的观念

第五章 个人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的意义
平民个人的崛起是现代社会中最本质的特点
一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个人主义在美
国获得积极意义――杰斐逊――杰克逊――托克维尔论
“正确理解的自利”――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个人主义
二 中国强调上尊下卑的传统文化中不会产生个人主义――无
“私”焉有“公”――东西方对人的生命的态度――制度与国
民性――个人主义在中国
三 个人主义过时了吗――民主的根子就是“尊重你自己”――
对个人主义的忧虑――平民以个人主义对抗专制与特权
――个人与社会――“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
个人站立起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