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12

[转帖]央行拿什么豪赌未来


    货币超发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近日渣打银行的一篇研究报告,还是让稍显平静的宏观经济资讯,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浪潮。

  渣打银行的报告把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欧美日三大央行进行对比,得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身为中国央行,周小川不仅是中国央行的行长,还是全球的央行行长”的结论。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之后的三年,全球新增广义货币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高达52%。随后,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声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舆论铺天盖地。

  实际上,中国央行资产规模“赶欧超美”早已经完成。梳理历史数据,我们会发现,早在2004年6月,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就首度超过了美联储,一年后超过欧洲央行,到2006年1月份,又把日本央行甩到后面,跃升世界第一大资产规模的央行。不过,这仅仅是数字意义上的第一,就真实的影响力而言,中国央行的地位仍然不高。

  虽然在2004年到2006年,学术界就已经在热论“流动性过剩”,有关M2/GDP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早已充斥于经济学期刊,大众媒体上的评论也汗牛充栋。但是,这丝毫阻挡不了中国货币急速扩张的潮流。尤其是2008年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国的货币扩张速度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高达29%,由此带来的当然是当年的房价暴涨和投资井喷。

  终于,在今天,中国货币极度超发的逻辑,彻底演化成了一场超级泡沫和恶性通胀的非理性盛宴。覆水难收之际,政府滥发货币之手再也闲不住。随着今年经济增速不断放缓,重启信贷刺激的迹象又已经显现。其中,3月份新增贷款再度超过1万亿元,为接下来的货币再宽松给出了初步的注脚。若果真如此,在外汇占款增速趋缓之际,新增信贷的激增只能继续恶化十分难看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这只会重复2003年的类似故事。当时,中国央行注资数万亿资本金到国有银行,以表面靓丽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启动背水一战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但背后却是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开始恶化为代价的。

  从此开始,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越发难看。若面对这一次的经济下滑,避免硬着陆,再度以扩张货币为代价,只怕依然只能是“掩盖经济矛盾,恶化央行报表”。这样的成本收益是极其不划算的。历经十年宏观折腾,中国经济需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刮骨疗毒”,而不是继续以货币扩张来豪赌资产泡沫的不会破灭。

  形势逼人,现在到了终结大扩张货币的时刻。过去短短五年间,央行的资产扩张2.4倍,若未来五年再如此扩张,到时候只怕我们真是需要追问“谁来注资中国央行”的问题了。这一议题目前或许还没到那么迫切的时候,但是一旦再度重演过去五年的故事,覆水彻底泛滥,堰塞湖崩塌之际,央行还能拿什么再去豪赌中国经济的未来?

  不妨说,未来十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货币供给的逻辑链条必须改变。宏观经济在主动减速,也就必须要渐渐接受货币扩张终结的实际,至少,货币增速要不断地向GDP的增速靠拢。不然,货币不断扩张,何谈什么房地产调控?

  过去这十年,中国经济开启了快速的货币化进程,实体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实现资本化,但这一进程或许显得过于迅速了,其中的一些矛盾也显得十分突出。现在是到了认真调整货币金融结构,让货币化的成果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时候了。

  设想一下,如果货币增速回落到10%以下,中国经济当能在真正意义上摆脱对货币滥发的依赖。而只有货币环境走向了正常化,没有了货币泡沫和通胀的压力,才可能放手一搏,去解决各种微观领域的棘手难题。

Saturday, April 28, 2012

张维迎:语言腐败的危害









 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百度搜索,有关腐败的新闻就有近百万条。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举不胜举。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所谓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语言腐败的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恶名。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黑社会”本来指的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无论任何社会,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都是正当的,很少人会反对。但我们现在知道,在重庆的所谓“打黑”运动中,“黑社会”可以扣在任何当权者不喜欢的人和企业头上,所以“打黑”变成了“黑打”,变成了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的政治行为。 
    事实上,极左的东西之所以能流行,有市场,有人追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一些人士善于语言腐败。在这方面,“四人帮”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他们把摧残人性、毁灭文化的行动,说成是“文化大革命”;把政敌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整人说成是“整风”;把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就剥夺人的自由的监禁称为“劳动教养”;把任何反对他们的人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把1976年清明节悼念周恩来、发泄对他们不满的民主运动说成是“反革命暴乱”;把含冤而死的人,说成是“自绝于人民”;把闭关锁国说成是“独立自主”,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说成是“崇洋媚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四人帮”的词典里,所谓“国家利益”,实际上指的是他们自己的私利;所谓“爱国主义”,指的是对他们小团体的愚忠;所谓“人民”,指的是追随他们的一小族人;所谓“反动势力”,指的是任何对他们不满的人。正因为他们善于语言腐败,他们的倒行逆施才能持续十年之久,而他们的政治语言仍然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以致在他们垮台30多年后,他们的阴魂还可以在“唱红打黑”的旗号下复活。 
    语言腐败这个词并非我的杜撰,它最初是在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于1946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现在已成为政治哲学理论中的经典术语。语言腐败的现象自古有之,但应该说,只是在20世纪之后,特别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之后,才变成社会公害。奥维尔本人的作品《一九八四》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的例子: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部门被冠名为“真理部”;监督、逮捕和迫害异己人士的秘密警察被冠名为“友爱部”;发动战争的部门被冠名为“和平部”……真理就是谬误;和平就是战争;无知就是力量。这当然是小说里的事情,但与现实相距也并不远。北朝鲜的国名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前东德的国名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领导的执政党叫“民族民主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的执政党叫“宪政民主联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语言腐败在当今中国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只要闭上眼睛想一下,就可以想到许多例子。诸如真理、事实、谣言、道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宪法、选举、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改革、宏观调控、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都被腐败了,甚至腐败这个词本身也已经腐败了。当某个官员说他是人民的“公仆”时,他实际上可能是说,权力在他手里,你得听他的。以“改革”为例,它的本意是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的措施,改革意味着政府要放松对经济的控制,给百姓更多的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但最近几年,一些政府部门却把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限制商业自由的反改革政策称为“改革”,甚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措施”。宏观调整本来指的是总量上的放松或抽紧,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宏观调控”经常指的是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包括准入限制和价格管制。国有控股公司宣称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事实上他们的董事会连选择副总经理的权利都没有,何谈现代企业制度? 
    语言腐败有什么严重后果?至少有三个: 
    首先,语言腐败严重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人类创造语言,是为了交流,人类的所有进步都建立在语言的这一功能上。为了交流,语言词汇必须有普遍认可的特定含义,语言腐败意味着同一词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语言腐败使得我们越来越缺乏理性和逻辑思考能力,我们的大脑在萎缩,我们的文章越来越变成口号的堆砌,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权压人或简单顺从,而不是以理服人和平等讨论。比如同一个文件中,以X为主导,以Y为主体,以Z为基础,但谁也说不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的文章越来越长,但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少。一个工作报告动辄一两万字,还要有人再写出数十万的辅导材料,仍然让人不知所云。这是人类智力和物质资源的双重浪费。全国有数十万高智商的人全职做文字游戏,还有数百万人兼职做文字游戏,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文字垃圾,不仅污染了人类的心灵,也浪费了宝贵的物质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人类道德的底线是诚实,语言腐败本质上是不诚实。就人类本性而言,说假话比干坏事在道德上更具挑战性。法院判决书经常有“罪犯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这样的话,说明即使一个人敢于做坏事,我们还相信他在事实面前不敢说假话。西方法庭上证人出庭作证,如果对方律师能证明证人是经常说谎的人,他的证词就不会被采纳。以此标准,我们的社会很难找到合格的证人。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在《理性时代》一书中讲道: 
    “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思想上的谎言在社会里所产生的道德上的损害,是无法计算的,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的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所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犯其他任何的罪行。他做宣教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为了获得做这个职业的资格起见,他必须从撒大谎开始。试问我们能否设想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一个对于道德的破坏更大呢?” 
    一句话,要让一个说假话脸不红的人干坏事时反倒脸红,实在是太难了,即使不是不可能的。由此来看,我们的官员腐败如此严重,我们的假冒伪劣产品如此之多,我们的社会道德如此堕落,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成天假话连篇的官员,在接受贿赂和以权谋私方面是不可能有道德约束的。现在的腐败官员被抓起来后,可能会感到后悔,感到运气不好,但在法庭上你很少看到他们有羞耻感。当某些政府官员中语言和行为双重腐败泛滥时,生产假冒伪劣的商人也会很难觉得自己做了亏心事。要让在谎言中接受教育和生活的人有社会公德,实在是难上加难。 
    潜规则已成为当今社会腐败的重要形式,官员干任何事都得拿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而潜规则在我们社会之所以如此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腐败。语言腐败使明规则形同废纸。 
    第三,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的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递社会运行状态的信号,在语言严重腐败的情况下,信号就会严重失真,结果是,当一个社会事实上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天下太平,对大难临头茫然不知,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整个体制的突然坍塌。20多年前苏联体制的解体和最近发生的中东巨变,就是非常典型的事例。 
    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语言腐败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反语言腐败就是要正名,恢复语言词汇本来的含义。比如既然称为“人民代表”,应该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选举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是竞争性的,必须真正反映选民的意志,而不是被有关部门操纵。如果确实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使用新的词汇,如用“政府官员席位”、“名人席位”、“社团席位”等等取代“人民代表”。 
    纵观历史,横看中外,语言腐败的程度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有密切关系。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真正执行宪法第三十五条,实行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至少可以消除50%的语言腐败,而这50%是危害最大的,剩下的50%就其危害性而言无足轻重。如果我们能消除这50%的危害最大的语言腐败,就有希望消除80%的官员腐败,我们的政府就会廉洁起来,我们的道德风尚就可以大大改善。 
    该是向语言腐败开战的时候了! 
     
    (本文是作者于2012年4月21日在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的演讲,经作者修订)

Tuesday, April 24, 2012

[转帖]央行4.5万亿美元总资产的来龙去脉



 伴随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越发凸显,此前的制度性红利也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货币进程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亟须新的机制和体制性突破来续接。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同时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实行正负区间管理,在现有结售汇综合头寸上下限管理的基础上,将下限下调至零以下,取消对银行收付实现制头寸余额实行的下限管理。此为新一轮汇率改革的重要步骤。而此前,包括温州、深圳等地的金融改革方案已相继出台。另外,央行相关负责人就人民币资本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做了明确表态。上述一系列动作,预示着包括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在内的一轮金融改革已进入实质阶段。

  事有凑巧,渣打银行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19%,并于2011年末达到4.5万亿美元。而美联储、欧洲央行在2011年末资产规模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这样,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身为中国央行,并非大家印象中的美联储或者欧洲央行。

  究竟如何看待当前发生在中国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呢?我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2005年汇改及此次危机以来,中国的货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认为变化主要有二:

  第一个变化是中国的货币机制。早在2010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就曾撰文指出:“从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结构来看,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渠道。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影响,货币供给呈现出较强的内生性特征。”

  实际上,胡副行长表态的另一层含义是,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每从外部进来一个外币,人民币银行就必须按照汇价在国内投放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相应的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就不再完全是由央行外生性地主动调控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极大削弱。特别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下,央行的货币调控已经逐渐转变为被动的对冲,由此就产生了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特有调控方式。而即便如此,央行也未能完全对冲掉多余的货币,因此,就出现了通胀压力持续不减、资产泡沫不断积累的经济矛盾。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特有的反危机措施。此次金融危机以来,与欧美国家应对危机的最大不同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之下,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逆周期资产扩张。而在一般意义上讲,银行业在危机期间本应是顺周期下的“去杠杆”(如此次危机中的欧美银行),而中国银行(601988)业在2008年11月至今的3年多的时间内,累计新投放了近28万亿元的贷款,是政府4万亿元投资规模的7倍之多。

  不仅如此,包括直接融资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也由危机前的不足6万亿元(2007年为5.9万亿元),一下子跃升至目前13万亿-14万亿元的规模,相应的,占GDP的比重由20%左右快速升至35%-40%。但同时,出于风险防范的角度(毕竟是危机下),银行信贷的投放对象更青睐于大型企业,特别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反而御寒能力本来就弱、更应该需要支持的中小企业却始终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此,就产生了融资规模大,但结构不均衡的新问题。

    可以说上述两个变化,以粗线条形式勾勒出危机以来中国货币环境的主要变化。简要地讲就是,货币供给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银行行为是逆周期而非顺周期的。

  有这两个异变,就不难理解上述渣打银行报告中的那几个数据。但是需要理清的一点是,中国央行资产规模是被动增加的,而非主动,真正主动的还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国家央行。同时由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所以被动增加的人民币也基本是在境内流动(虽然近年来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但市场容量仍然偏小),而非给全球提供流动性。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GDP环比增速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2%,这意味着,年化后的增长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8%。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则处于持续的复苏之中,失业率已经由10%的高点降至8.2%,道琼斯指数已经回升至13000点以上的危机前水平。

  境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必然带来货币环境的变化。

  其一是,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发生了趋势性变化。经常项目差额和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分别由2007年的7.57%和10.13%的峰值,回落至2011年的2.13%和2.75%,表明持续多年的中国外贸失衡已经接近均衡状态,相应地,外币资金流入对于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在快速下降。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的“池子理论”,央行今后已经不需要对冲货币的被动供给,而需要开池放水,平抑货币供给的变化,例如,逐步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至合理水平,同时针对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逆转,加快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的市场化,进而发挥资金的价格机制。

  其二是,前期商业银行加杠杆之下的资产扩张将告一段落。因为即便作为反危机措施的商业银行体系逆周期运行有助于中国宏观经济度过危机,但同时也强化了不同企业在融资需求满足方面的苦乐不均。而作为最具活力企业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实际上进一步加重,如温州民间借贷事件所展现的那样。加之外部需求疲弱情形下境内实体经济产能收缩,过多的货币刺激必然带来“以钱炒钱”的投机行为,如炒房、炒古董等。

  其三是,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按照现任央行副行长易纲的研究,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相应的,中国经济需要一个特定的货币超发。如今,伴随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越发凸显,此前的制度性红利也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货币进程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亟须新的机制和体制性突破来续接。如果续接不上,既有的巨量货币存量还将不断兴风作浪。

  站在这个角度来考量温州、深圳等地的金融改革,不难发现中国决策层实际上已经在调整风帆,因为风向已经变了。

Sunday, April 22, 2012

司马烈文:寻找林昭的灵魂



司马烈文:寻找林昭的灵魂



 从上海提篮桥监狱卫生室的病床上,她被强行拖走,处以枪决,日期是1968年4月29日。那一天注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之一。这个用自己的鲜血写下数十万字的奇女子,用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铸造了人类历史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精神道路上不朽的丰碑。她曾不为人知,被极权者有意的埋没在历史的烟尘和政治的混沌中,在她死去30多年后,终于有一个叫胡杰的良知者在听说她的故事后,毅然决然的辞去自己的工作,历时七年(1999——2005),来探索这位奇女子的人生历程,寻找林昭飘逝的灵魂,最后拍成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

林昭,原名彭令昭,林昭为其笔名。她生于1932年,卒于35岁,在她被枪决的第三天——1968年5月1日,当局到她母亲家索要了五分钱的子弹费……

她曾对共产党的革命怀着巨大的热情,她曾不顾家人的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革命摇篮”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决心“与家庭生不来往,死不吊孝”,投身到革命中去。她曾在毕业后到苏南农村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工作组。她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那是一九五四年……她曾坚定的信仰共产党,对毛泽东极其虔诚。曾亲切的把毛泽东成为“父亲”。

在毛泽东发动的“阳谋”(参见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一文)“整风”运动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张元勋、沈泽宜以大字报的形式贴出诗歌《是时候了》开启了北京大学“5.19”民主运动,随后迅速遭到批判,在北京大学反右后期,林昭在批斗张元勋的大会上勇敢的站了出来,质疑其合理性,斥责北大中文系若干党员对张元勋的人身攻击。林昭在此时其实已经明白了整风和反右的本质不过是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肃反运动,是一场邪恶的阴谋。林昭的思想和林昭的人格,决定了她注定无法在那个幽暗的时代“幸存”,1957年,林昭被划为右派,随后被劳动教养三年。1960年林昭因与志同道合者创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被逮捕入狱,1962年保外就医,1962年末林昭再次被捕入狱。

林昭前后在监狱度过了八年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隐私,没有笔和墨。正是没有笔和墨,拍摄者胡杰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给林昭的加刑报告上看到:“关押期间林昭用发夹、竹签等物千百次戳破皮肉,用污血书学了几十万字内容极为反动极为恶毒的信件、笔记和日记 ,公开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是抢光每一个人作为人的全部一切的恐怖制度,是血腥的极权制度。她把自己说成是反对暴政的自由战士和年轻反抗者。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各项政治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极其恶毒的污蔑。”

几十万字需要多少鲜血?几十万字需要多少次戳破皮肉?几十万字需要多少勇气和良知?如她北大时期的同学描述,何况她——林昭,只是一个像林黛玉一样“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弱女子。林昭的一位旧时同学在接受胡杰的采访时指出,并非林昭的思想能力高深,平心而论,她所坚持的不过是“常识”,但那个时代“常识”就是反革命!

我想北京大学无疑在中国的任何时代都将包含中国最优秀的学子,1957年北京大学反右运动中,仅有八千学子,约有1500名师生被打成右派,这个比例绝对是在当时中国大学中最高的,因为北京大学有着一种传统——就是思想独立,而那个时代思想独立注定是一种对自己的“犯罪”。

反右运动激烈化后,大部分的右派分子都做了“检讨”,而林昭则坚决拒绝检讨!从这个角度讲,北京大学并不缺乏有才华的人,而是缺乏真正有血性和骨气的人,这一点也可以扩大解释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界。林昭的血性决定了她的命运,也决定她注定用她的巨大牺牲打破华夏大地在思想和言论上万马齐喑的状况,她宛若一颗流星,在祖国最黑暗的时代,划破了独裁和专制的夜空。她宛若百花园中那唯一清醒的昙花,暗夜一现,美丽圣洁。


她在《海鸥之歌》中写道:

啊!海鸥!啊!英勇的叛徒,

他将在死者中蒙受荣光,

他的灵魂已经化为自由 -

万里晴空下到处是家乡!


毫无疑问,她已经深谙中国的黑暗,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已经做好了殉道的准备。《海鸥之歌》是一部自由的歌谣,林昭是基督徒,她因盗取天火而蒙受巨大灾难,而她的身上无疑具有甘愿受难的精神,她是海鸥,她是精卫,她的名字已经成为自由和抗暴的代名词,她的作为让中国的男儿汗颜。圣经中说:“你要以善胜恶,不要为恶所胜!”可以说,通过观察一个人对待敌人和对手的态度和手段,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本性。 圣经中说:“你们听见话说:‘当爱你们的邻人,恨你们的仇敌。’只是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当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让他打;有人要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让他一同拿去;有人逼迫你跑一里路,你就同他一道跑二里。”(《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

林昭在狱中受到非人的待遇,她经常被戴上多副镣铐,即使在月经期间,即使她胃炎犯病。有一次在遭到女狱警的殴打之后:林昭写道:“我默默抠着墙上的血点,只有想到那么遥远又那么切近的慈悲公义的上帝时,我才找到了要说的话:‘这个满腹孤愤的孩子无声地祷告过:天父啊!我不管了,邪心不死的恶鬼,这么欺负人,我不管了,我什么都不管他们了。’”

读到林昭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林昭的悲悯与林昭的宽容。不知多少次她曾在心中默默祈祷,为了受苦受难奴隶一样、罪人一般活着的国人,也为那些迫害过她的独裁者和刽子手……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林昭身上具有真正的受难精神,她是真正背负起自己的、乃至中华民族的十字架跟随着耶稣一同承受着非人的苦难,用和上帝一样的视角,来俯视华夏大地上不幸的芸芸众生。与其说反抗独裁者和暴政者,倒不如说她在用爱来战胜一切,她是那么的悲悯,那么的神圣。林昭自称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我想在红色牢狱中支撑着她牢底坐穿的恐怕就是十字架上给予她的信念——她用默默祈祷来战胜内心的软弱和恐惧。

林昭如此解释自由:自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还有人被奴役,生活中就不可能有真实而完满的自由,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即使奴役他人者同样也不得自由。 娄烨的电影《颐和园》曾让我深为感动,我记得其中有着这样的话:“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林昭。纪录片中,林昭的一位同学提到,林昭在北大求学期间,经常在夜里到未名湖畔哭泣。这个细节让我理解了林昭。并为她的哭泣而哭泣……

纪录片的末尾,拍摄者胡杰经多年寻访,终于找到了林昭骨灰的踪迹,他赶往上海,在一间装有数千骨灰盒的大房间里,他谨慎小心的打开了林昭的骨灰盒,而里面仅有的是林昭明显夹杂着白发的长发,而包裹这些长发的报纸是一张1966年9月13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印有“毛泽东思想”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字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但那样的字眼,终究无法玷污林昭的圣洁和伟大,却使一个时代的黑暗与荒谬暴露无遗。

林昭在一次绝食抗议中昏倒又苏醒后,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墙壁上写下这样的诗句:“生命似佳树,爱情若丽花,自由昭临处,欣欣向日华。生命巍然在,爱情永无休。愿殉自由死,终不甘为囚。”林昭不是不可以拥有爱情,不是不可以拥有平常人的幸福生活,然而她选择了放弃这一切,为民族、为人类、乃至为自己坚守良知和真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被作为自由者的宣言广为流传,诗人也为自己民族的自由事业英勇的献出了生命,即使那场战斗在开始就注定失败…… 和裴多菲一样,林昭也是失败者——她也被从肉体上彻底消灭。然而他们真的失败了么?看哪,他们的事迹鼓舞着那些热爱自由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与人类历史共存!


所谓的伟人毛泽东曾在人民解放军一九四九年四月占领南京后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云:

斜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跃龙盘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林昭在红色牢狱中写下《血诗题衣》,诗云:

双龙鏖战玄间黄,怨恨兆元付大江。

蹈海鲁连今仍昔,横槊阿瞒慨尔慷。

只应社稷公黎庶,那许山河私帝王。

汗愧神州赤子血,枉言正道是沧桑。


对比二人生前的作为,何者为正道不言自明。理想主义者的血,一直被墨写的谎言掩盖着,理想者的真诚成为投机分子获取利益的筹码,在任何时代,这不能不说是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实在是太多了。林昭,这个理想主义者,当其发现其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荒谬性时,以她的生命为代价揭穿了这个谎言,可谓死得其所。

历史洪流的迅猛和现实世界的喧哗,林昭其事、林昭其人并不为太多的人熟悉和铭记。然而终归会有几个人在某些时候会懂得林昭的价值和意义,但愿我们的民族有越多的人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谨以此文悼念林昭。


《共识网》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冉云飞:一个人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冉按:这是应《人物》杂志纪念王小波十五周年专辑而写的短文,已刊于该刊今年第四辑,故持全文载于敝博,以便大家关心王小波和在下者观看。2012年4月17日19:40分于成都





转眼间,王小波去世十五周年了。他所写的文章与林达的著述构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王小波明白、有趣、幽默,于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益,甚至使不少人有“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的先着我鞭的快感与心契。

我不是王小波门下走狗,甚至算不上他的忠实读者。我只读过他的随笔杂文,而没有读过他的小说。我对中国当代小说整体评价比较低,因为在这个现实永远比小说来得更有想像力的土地和时代,国人至今还没有创造出配得上这苦难大地的佳作。我想王小波的小说也许像有些读过它的人所认为的一样不错,但离成为配得上我们苦难的伟大作品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但王小波的随笔杂文却算得上非常好的文字贡献,这些不多的贡献,不仅使大家知晓王小波配得上他所受的苦难,更接续了由胡适等自由主义者开创的平和理性、明白有趣的说理传统。这个传统经过六十多年来的涤荡,如批判胡适运动及出版《胡适思想批判》八大册,已经使得许多人不知怎么说理、如何争论了,于是大肆谩骂、胡搅蛮缠、逻辑混乱的文章和言论流行,并俘获了许多人的心。不特如此,在丧失平和说理的同时,还丧失了有趣幽默的情感与智慧,这真是一个极其伤痛的事实,可是有不少人将此视作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学问的抄袭,没有原创,没有思想;写文章的人,老套八股,被意识形态大词所捆缚,不知逃离,还自得意满地在粪坑中歌颂这粪坑是多么举世无双。独独王小波从粪坑里跳出来,发现那些真实有趣的生活与事物,并用明白有趣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

王小波不仅让大家学会思考,而且让人觉得真正的思考是件美好的事。真实地思考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虽然不乏痛苦,但仍然值得为此努力,因为真实地思考的确是一种乐趣。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事实上,有不少人的痛苦不是因为他有真实澄澈的思考能力,而是因为他脑子成了一锅浆糊,丧失了鉴别和思考能力,被别人卖了还帮着他数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当作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还自以为得计。虽然这是一种不幸的痛苦,但这痛苦的质量却比较低,因为它不会化为不痛苦而对人生有所增益。它只会增加痛苦,最终以至麻木消沉,人生因此而丧失生趣,只等了此残生。有些人清醒后更多的是无理智的愤怒,在思维上去做自己反对之人的俘虏,成为你所反对之人的思维复制器,在语言上成为你反对之人的应声虫。如此一来,你就容易被仇恨所束缚,为你应该抛弃的陈旧思维所围困。即便你再反对,也永远走不出那莫比乌斯圈的自咬,成为无趣人生巨大绞肉机上的牺牲品。思维是有乐趣的,但要获得真正思考的乐趣,要能从六十多年来沉重的意识形态大词里突出重围,却并不容易,王小波是其中少数成功者。

有很多人生时没有尊严,死了更默无声息,惟独那些为人类尊严而发声的人,将会永远被人纪念,王小波将会进入永远被人纪念的行列。王小波说:“尊严就是意味着你在任何地方都被当做一个人物来看待,而不是东西”。王小波无疑是个人物,而一些人既不是人物更不是东西。如果说王小波对我有影响的话,那就是一个人不仅要知道思维的乐趣,平和理性、有趣幽默地表达出来,而且一个人还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那苦难就是白受了,那苦难还会像魔鬼怨魂一样纠缠着你,使你不得安心,无法得到做人的尊严。王小波那代人几乎都受过被捏成泥团的“上山下乡”之苦,但真正配得上这苦难的人却不多,因为有不少人还“青春无悔”呢。一个人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并不容易,但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如果我们在必将开往墓地的列车上能够坦然无愧地面对自己的一生,能够对自己的子女说我并不想把不自由的生活不负责任地传递给你们,我为自由与有趣的生活努力过,现在该你们了。那么我们的墓志铭也许可以共有:一个人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2012年3月12日上午于成都

Monday, April 16, 2012

【转贴】政治就是你我的处境——认识马基雅维利


政治就是你我的处境——认识马基雅维利

benz250

2010-03-22 22:29:53 来自: benz250(潮男,很轴)

马基雅维利并不是政治丑恶一面的代名词,他是政治本身的代名词。他让一代又一代人感到极不舒服,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与道德、宗教以及艺术很不一样,政治不太照顾我们的幻想和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实:政治就是人的处境,而且人确实能够通过积极参与而不是逃避,将不完美的政治改得较为完美,或者说将必要的恶稍加减少。

2007年6月21日,在他480周年忌辰之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仍将以其咄咄逼人的目光,穿透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成见作怪的重重迷雾,使每一个现代人,要么面对他忍受刺眼的寒光,要么背对他忍受背生针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传记、评述等各类专著,可以检索到的就已经超过150种。他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标签大全”——他分别被称为“专制主义者”、“共和主义者”、“爱国者”、“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等等。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政治思想派别,就有多少个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这个人物身上的巨大矛盾性,就是人类政治存在本身的巨大矛盾性,以及作为“政治动物”的我们人类自身的巨大矛盾性。然而事实表明,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反对马基雅维利,那就是他本人——他就像长着两张脸的罗马门神雅奴思,同时面对着过去又逼视未来,同时挥动双臂,奋力敲打着地狱和天堂之门。

独裁者之师:马基雅维利主义

据历史资料记载,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自己枕头边上经常摆放的书,就是《君主论》。而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而言,此书“臭名昭著”的作者马基雅维利,犹如法西斯主义的真正鼻祖。据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对任何攻击都不予置评,唯独憎恨把他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这位游走于“黑白两道”的伟大的机会主义者,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称号贬损了自己的人格。

这位佛罗伦萨的“厚黑教主”,说出了政治领域从未有人公开说出口的话:“统治者应当杀掉敌手,而不要只是没收他们的财产。因为被剥夺财产的人,可以图谋复仇,而那些被从肉体上铲除的人,就不可能这样做了。其实人们忘掉父亲被杀,都比忘记财产被剥夺来得快。”“如果要加害于人,务必坏事做绝,被杀的人对死亡的品味转瞬即逝,忍受的痛苦反而轻得多。”“要施惠于人,务必细水长流,点滴为限,恩惠才会被更深地感受到。所谓慷慨就是对自己的财产吝啬小气,对他人的所有物大方施为。”……充斥这类惊世骇俗之语的《君主论》,堪称古今中外最为臭名昭著之作。那么,其作者马基雅维利究竟何许人也?

1469年5月3日,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公职家庭。虽然出身还算不错,但到尼科洛时,家道已经中落。由于经济拮据,马基雅维利幼年未能接受系统的良好教育。但是他以坚毅的性格和出众的天赋,博览群书,自学不辍,在那个知识饥渴的文艺复兴时代,终于成为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的一代才俊。

少年即参加起义反对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独裁的马基雅维利,1494年开始在佛罗伦萨共和国出任公职。刚刚驱逐了独裁者的佛罗伦萨,恢复了它以之为荣的共和制度。就像后世所有的大革命一样,新复兴的共和国经历了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的4年,1498年,忍受不了清心寡欲统治的佛罗伦萨人,在罗马教廷的煽动下,处死了禁欲主义的统治者萨沃纳罗拉修士。几乎就在这位手无寸铁的修士化为火刑柱上的黑烟的同时,年仅29岁的马基雅维利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市政第二厅的秘书,随即又成为自由执政十人委员会的秘书。

在共和国的这一重要然而枯燥乏味的职位上,马基雅维利一直干了14年之久。这位以聪明闻名的政府要员,从来没有忘记萨沃纳罗拉的悲惨命运。这倒不是说他深为萨沃纳罗拉著名的政治神学演说和清廉人格所打动,而是他从萨沃纳罗拉之死发现了一个政治现实:没有武装力量做后盾的政治理想,只是一戳就破的纸老虎。这种简单却真实的思想判断,很快就在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危机和覆灭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在内政事务中表现优秀的马基雅维利,在共和国逐渐陷入的外交困境中,也一再担当外交出访工作,直到他热爱的佛罗伦萨共和国被美第奇家族推翻为止。

在马基雅维利的时代,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等,都已经成为统一而强大的封建主义王国,而亚平宁半岛则依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意大利只是一个地理名词:邦国林立,朝秦暮楚。佛罗伦萨共和国后期,马基雅维利在出访、长驻各邦国的过程中,拜会、结识了各色的权要显贵,以其敏锐的头脑和观察力,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纵横家。可以说,马基雅维利在外交事务中认识到的,是背信弃义、弱肉强食的现实。在好朋友莱奥纳多·达·芬奇以及米开朗琪罗塑造的艺术的文艺复兴的另一面,马基雅维利目睹的是政治的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沦为麻痹对手的谎话与欺人之谈,所有的甜言蜜语背后,都是刀光剑影的鸿门宴。

就在令人心潮澎湃的远大前程在这位与佛罗伦萨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政治人物的脚下展开时,命运女神喜怒无常的本性发作了。在罗马教廷军队与法国国王的战争中,作为美第奇家族后盾的教廷军队,一举击败了作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盟友的法兰西国王,于是佛罗伦萨共和国一朝倾覆。被佛罗伦萨人民驱逐的美第奇家族,迅速恢复独裁统治。这样,共和派人物理所当然地受到政治大清洗。作为佛罗伦萨有名的反美第奇分子和共和党人,马基雅维利在1512年被解除一切公职。这位43岁的共和派,一生中第一次失业了。

这还不算,就在彷徨无计之时,马基雅维利的大名出现在一场流产的共和党人武装起义支持者名单之中。这样,马基雅维利被捕入狱,上了老虎凳。在受尽酷刑折磨后,由于没有找到直接而有力的真凭实据,马基雅维利最后被无罪开释。但是,他不得不接受被流放的政治命运。这样,就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农庄里,为共和国效力了14年之久的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个14年——当然,这是笼子里的14年。

不知道是为了安慰还是嘲讽,命运女神在马基雅维利一生的最后一年,同他开了一个玩笑——1526年,他终于获得美第奇家族批准而返回佛罗伦萨的公共生活。然而就在次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人民推翻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一朝恢复。然而这样一来,刚刚被君主政体“摘帽”的马基雅维利,一转眼又成为共和派的眼中钉,而且共和党人以“人民公敌”的全民公决方式,把“叛徒”马基雅维利彻底逐出公共生活,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失业了。他死于1527年。

在与世隔绝的14年中,马基雅维利没完没了地给美第奇家族、罗马教皇写信,宣示效忠之意。在献给美第奇家族的《君主论》之外,他还写了一部《佛罗伦萨史》献给罗马教皇。他只想得到允许,重返公共生活。正是在这毫无指望、凄凉而漫长的等待岁月里,这位笼中之鸟以读书、写作打发时间。他的《君主论》和《史论——李维前十书》先后问世。他还以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的杰出才华,创作了第一部意大利语的喜剧《曼陀罗花》。1520年,他完成了《论战争艺术》。1525年,在完成8卷本《佛罗伦萨史》的同时,还创作出另一部喜剧《克罗采娅》。

当然,在这些著作之中,尽管《君主论》无论在篇幅、文采还是深刻性上,并不会居于第一位。然而这部独特的著作,凭借其“恬不知耻”的唯权力论,对不择手段的政治斗争的鼓吹,前所未闻的阴谋主义,赤裸裸的暴力崇拜,以及倡导对反对派斩草除根,成为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而“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此成为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好事莫做、坏事做尽的代名词。

正如当代哲学家们所说,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无意识深处的残酷本能,尼采揭露了“道德很不道德”的秘密,而马基雅维利在早得多的时代,就已经揭露了“政治原始积累”的暴力本质。

共和国之光:另一个马基雅维利

当代世界诸邦,哪一个国家最符合马基雅维利的理想模式?政治学家的答案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大跌眼镜——美利坚合众国是如此接近马基雅维利的共和国主义理想,以致马基雅维利完全可以称得上“美国宪法思想之父”!如果说墨索里尼会为此说法而勃然大怒的话,乔治·华盛顿很可能会点头称是。较为全面了解马基雅维利的为人后,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自信地说,马基雅维利戴了一个恺撒主义的面具,本质上却是一个坚定、务实、深刻的共和主义者。

历史学家波科克将美国宪法同马基雅维利《史论——李维前十书》中的共和主义思想联系了起来。与《君主论》受到众口一词诟骂不同的是,《史论——李维前十书》被公认为“共和主义手册”。在这部著作里,马基雅维利解读了古罗马的共和组织,指出罗马式的共和主义,具有波斯的君主政体、雅典的民粹政治无法具有的优越性和生存能力。马基雅维利指出了共和主义的两条原则,一是权力乃民众生活的产物,本质上即是共和性质的;二是此一权力的社会基础总是存在着冲突性,因此需要有制约权力之权力出现,使权力之间发生交互作用,使权力被组织和约束起来。对当代人而言,特别是对处于暴君专制与暴民专制双重危险的当代社会而言,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思想极其重要。

马基雅维利留给后世政治与社会思想家的,是一个古典的共和国理念,而不包含任何民粹主义成分。他既不把信任交给不受限制的君主,也不把希望交付给不爱约束的“人民”。他的远见卓识可以总结为:任何长治久安的政体,必须在君主、贵族、人民三种要素之间维持平衡。他思想的基石是共和,而不是民主,民主只是共和的要素之一。在这里,他与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政体包含着三三对应的两个逻辑层次。第一个层次:原则上的精英政治、本质上的富裕者政治、法理上的少数人政治;第二个层次:原则上的民主政治、本质上的穷人政治、法理上的多数人政治。他认为,维持精英—民主、多数—少数、有钱人—穷人之间的平衡,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或政体健全的标志,而共和国最能实现这一点。

在《史论——李维前十书》中,马基雅维利成为替“社会冲突”辩护的第一人。他认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对于君主专制国家是致命的,然而对于共和国,社会冲突是使国家强大统一的真正动力。共和国不必从一开始就压制社会冲突,因控制、消灭社会冲突而大大消耗力量,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正如现代政治观察家发现的那样,争吵不休的英国人,总能打败“意见一致”的德国人;七嘴八舌的美国人,也让“铁板一块”的日本人和俄国人吃不消。

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与“民主”概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共和主义强调能够整合各种不同社会群体偏好(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暴政,而大多数人对最少的少数派同样可以形成暴政)的混合政府之重要性,而“民主”更多关注群众(“多数人”)的利益偏好。这后一种偏好,乍看上去蛮不错的,然而推论到极致,几乎肯定会有多数人统治之下“少数人不是人”的政治结论。在西方历史上,雅典最聪明的苏格拉底,犹太人中最聪明的耶稣,可以说是“被多数人表决处决”的最著名案例。马基雅维利在《史论——李维前十书》中强调的公式,就是古罗马人最喜爱的说法——“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与恺撒形成的权力制衡。罗马元老院代表的贵族、罗马平民及其具有否决权的保民官,与紧急状态下的独裁官恺撒,形成古老的“三权制衡”,维持了罗马帝国的伟大与光荣。

在这一点上,实际上马基雅维利比我们许多当代人要清醒得多。对马基雅维利而言,“多数人”(群众)的统治好,还是“一个人”(君主)的统治好,或者“少数人”(贵族)的统治好,根本是一个第二性的问题,他的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是在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多数人、一个人与少数人的分权。由任何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垄断的政府,不仅是非法的,而且也是不稳定的,对任何人、任何集团、任何阶级都具有潜在的灾难性。

美国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断言,哪怕是每一个公民都具有苏格拉底般的智慧,他们直接组成全体公民大会行使权力时“仍将是一群暴民”。汉密尔顿不信任直接的民主,而选择有限民主的共和主义。而美国大陆会议的制宪者,基本上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们拒绝从直接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像他们暂时对蓄奴制保持沉默一样。这样,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本质上是一个共和而非民主的宪法。著名的联邦党人麦迪逊坚持使用“间接的代议制共和国”,而从来不说“直接的民主政体”。他认为,直接民主,本质上是多数人的私权,可能导致对少数人的暴政。代议间接民主,能够避免掌握绝对权力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

如此一来,尽管世界上喊叫“民主”嗓门最大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然而美利坚合众国却是典型的罗马式共和国而不是雅典式的民主国。从表面上看,最接近马基雅维利模式的一人(以总统为代表)、多数人(按人数选出来的众议院)与少数人(按州选举出来的参议院)是“罗马三头”结构,其次就是尽人皆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然而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美利坚联邦主义,就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现分权。在北美的这个罗马式共和国里,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分权之外,还有纵向的分权——即联邦与州以及更多的政府单位之间的分权。既不是华盛顿特区,也不是选举或联邦国会,而是成千上万的自治性乡镇(Countries),构成了美国的民主的真正根基。马基雅维利拒绝把信任奉送给任何人。这种对分权制衡的执著,对精英阶层与民众阶层的“双重依靠与双重不信任”的混合主义,就是《联邦党人文集》最重要的思想原则。

第三世界国家的青少年们在星巴克或麦当劳就餐时,很难意识到,尽管美利坚合众国甚至鼓吹要在月球上实现直接民主,但自己却是一个间接民主的罗马共和国。在当代,马基雅维利以他特有的略带嘲弄的微笑,栖身于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的骨子里。十七、十八世纪新兴的共和宪制模式:君主、上议院和下议院,曾被孟德斯鸠认为是完美平衡的政体,实际上,马基雅维利而非孟德斯鸠,才是现代共和主义之父。

意大利之梦:民族统一的先知

马基雅维利在骨子里,究竟是《君主论》暗示的那样的君主主义者呢,还是《史论——李维前十书》表明的一个共和主义者呢?其实,马基雅维利不是哲学家,甚至不是一个学者,他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积极参与者。

普通当代人理解马基雅维利,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无法直观把握他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无法感受马基雅维利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的时代处境。只有把马基雅维利置回世界历史中的亚平宁半岛,我们才能理解何以意大利统一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加富尔等,以及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理论家葛兰西,都把马基雅维利奉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导师、意大利的民族英雄。

就像那个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马基雅维利从青年时代起,意大利的前途问题就萦绕心头。他们强烈希望统一意大利,反对罗马教会和贵族割据势力,并建议把外国势力赶出亚平宁半岛。这里面的内在动机,与其说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不如说是一种佛罗伦萨人特有的罗马精神。我们知道,在政治思想术语中,“罗马人”代表的,就是大一统的帝国精神,与“雅典人”代表的城邦精神完全不同。

尽管推崇共和政体,但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马基雅维利相信,统一意大利只能靠一个强大的恺撒,而不是元老院的争论。从这个角度看,他将《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在希望讨个一官半职的同时,确实有呼吁美第奇致力于意大利统一的意思,特别是美第奇家族同时当选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之后,美第奇家族的罗马与佛罗伦萨,确实有统一意大利的前景。耐人寻味的是,即使其在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军事生涯最为春风得意之时,甚至当他催生的佛罗伦萨国民军一举打败老对手比萨时,马基雅维利都没有表露出任何罗马式的帝国统一观念。

这特别像马基雅维利的偶像及老乡但丁。他俩都是在政治上垮台,甚至被逐出佛罗伦萨之后,才显示出超越“服务城邦”理想的更大的政治抱负。究其原因,不外是一种切肤之痛:邦国林立、外国干涉不仅是他们本身政治命运不幸的根源,也是全意大利悲惨处境的根源。当马基雅维利因比萨人投降而享受入城式的光荣时,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意大利,是佛罗伦萨人、比萨人、威尼斯人的共同悲剧。

为民族国家统一,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手段、不惜一切妥协,可以说后来由马志尼、加里波第主演的意大利统一戏剧,很大程度上使用的就是天才戏剧大师马基雅维利的脚本,而且这个脚本的弱点,如撒丁国王及加富尔首相窃取民族革命果实、墨索里尼窃取人民革命果实,也在历史中一再表现了出来。

关于马基雅维利是共和党人还是恺撒主义者的争论,多少有点儿瞎子摸象。马基雅维利旋转世界的大杠杆只有一个支点:政治生存,具体说就是意大利的政治生存。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首先要有政治生存本身。当意大利四分五裂、七零八落,沦为西班牙、法兰西和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的案板肉时,争论共和制还是君主制,纯属细枝末节问题。这就像给孩子取名字一样,首先要把孩子生下来。不然“狗剩”也好,“富贵”也罢,完全不得要领。

你我的处境:抵抗马基雅维利

中国有个李宗吾,就是自称“厚黑教主”的《厚黑学》一书的作者。许多人喜欢把李宗吾与马基雅维利相提并论。这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本质上却是完全错误的。原因非常简单:专门唱“反调”,做“翻案文章”的李宗吾,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作家,他的《厚黑学》可以用到政治以外的场合,而且他要面对的,主要是政治圈以外的读者。而马基雅维利是一个文艺复兴巨人,有丰富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经验。而且,他的《君主论》主要是呈现给统治者的,马基雅维利并不讳言,如果一般老百姓想把《君主论》的信条带入日常生活,那么一定会使家庭立即变成地狱。马基雅维利把自己严格限制于政治学的范畴,他对道德层面表现的,是大理石一般的冷漠。同样生于乱世,马基雅维利强调的“不择手段”,毕竟只是手段,他的终极目标是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至少是他的祖国佛罗伦萨的强大与稳定。

当代人,包括当代中国人研究马基雅维利,认识马基雅维利,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反对政治虚无主义。从一定意义上看,马基雅维利当之无愧是现代政治学之父。当文艺复兴“重新发现”古典世界时,波提切利和莱奥纳多·达·芬奇们的新世界是文艺,而马基雅维利发现的新大陆是政治。我们知道,在中世纪,政治充其量是神学的仆役,基督教义把此岸性的政治,视为败坏人性的肮脏之地,是对美丽幸福天国的背叛和遗忘。即便最好的政治,对于鄙弃现世的禁欲思想而言,也是污秽不堪的。

马基雅维利发现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政治世界,他把政治学从神学的婢女或伦理学的侍妾身份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读了篇幅七倍于《君主论》的《史论——李维前十书》,不难发现,马基雅维利从来没有“使政治与道德离婚”(这是关于马基雅维利最流行的陈词滥调之一),他终结了政治与道德特别是与宗教道德之间的“奴隶制”,使政治重新成为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讨论的公德世界。我们知道,中世纪基督教把政治贬低为“狗咬狗”,并以天国之名对现世价值不屑一顾。而马基雅维利恢复了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古典政治学思想,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与动植物不同,因为人的存在是政治性的存在,唯有奴隶不能参与政治,只有在政治社会中,通过公民的政治美德,才能找到通往完美生活的道路。

500年来,反对马基雅维利最为激烈的人,往往都是“最为马基雅维利”的专制君主。他们的目的,不外是希望普通民众甘心情愿地生活在非政治的幻想之中,生活在所谓“远离革命”“远离政治”的麻醉之中。就在疯狂反对宗教改革的时期,罗马教廷在历史上第一个把《君主论》列为“邪恶的”禁书。虽然在屠杀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新教徒时,天主教从《君主论》中摘抄使屠杀正当化的词句。而有“士兵王”绰号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王,年轻时撰写过一本痛骂马基雅维利的小册子,这位喜欢睡在兵营而不是宫廷里的著名专制君主,却是《君主论》的模范生,以致伏尔泰极尽嘲讽地挖苦道:“如果马基雅维利还活着,并且给君主上课的话,他向君主讲授的第一条肯定是:陛下,请撰写一本反马基雅维利的书。”

非难马基雅维利,就是非难政治;拒绝马基雅维利,会使人们错过预报、避免大风暴的最好时机。马基雅维利所发现的,也是马克斯·韦伯晚年确认的真理:政治是人的处境。尽管吃够了政治运动苦头的人,很可能特别喜欢以宗教信仰、神学理论、道德超越、价值中立、“看不见的手”等取代政治,从而返回“前马基雅维利”的世界,然而,科学技术、标准化、文学审美、市场机制等等,只能短暂掩盖人类的真实处境。

人类是否会等到一个“非马基雅维利”的,或者“去马基雅维利”的世界呢,比如说一个普世同质的“国家的星期天”?在那儿,政治、斗争、冲突等彻底消失,全世界住满了“快乐人”,人们从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游戏,不用斗争,不必决断,不必进攻也不必捍卫?也许有,但是这种“快乐人”还是人吗?

马基雅维利坚持的是一个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学信条:人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便由“私民”成为公民,而公德永远比私德更加重要。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因为厌倦政治冲突、阶级斗争而竭力把脑袋伸进“天国”。这位最早提出以国民军取代雇佣军的政治思想家,是厌倦政治的政治虚无主义时代的真正敌人。我们知道历史上最有名的厌倦政治的时代:在罗马人民厌倦了政治时,罗马共和国衰亡了;在魏玛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厌倦中,第三帝国崛起了。如果阅读他的人对他发起攻击了,他将不胜荣幸。

2005年暮春,我在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外面徘徊,并一再走进这座佛罗伦萨人的“先贤祠”。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伽利略、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伟大的诗人但丁(纪念冢)、音乐家罗西尼、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等巨人均在此长眠。马基雅维利的肖像,古怪地出现在石棺上的守护女神手持的盾牌上,马基雅维利的似笑非笑之中,流露着无以形容的嘲讽。不管马基雅维利有意还是无意,在今人来看,《君主论》语调中的嘲讽意味是无法否认的。实际上,这部书已经成为所有自我粉饰的专制政治的《皇帝的新衣》。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在《君主论》的献词里,马基雅维利说道:“深刻认识人民的性质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深刻认识统治者的性质的人是人民。”不能认识人民的统治者,将以暴政而亡;不能认识统治者的人民,将永远是奴隶;不曾真正认识马基雅维利的人,将不可能抵抗他所预言的无所不在的邪恶与灾难。 

Sunday, April 15, 2012

李华:“群众”与“公民”:中西国家构建的比较分析







 “群众”在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成长、目标价值的实现的根本影响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不同层面的研究,然而从国家构建的视角,将“群众”与西方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公民”进行对比,提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特有逻辑,即“从群众构建国家”的理论设想却是既有对“群众”和“国家构建”的研究所缺乏的。邹谠先生最早提出并论述了这一问题,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吸收和反思,他提出,如果说西方的现代国家是由公民构建起来的,那么中国的现代国家便是由群众构建起来的。 
     
    一、从公民构建国家 
     
    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公民身份”①与“国家构建”关系的探讨直接源自西方“公民身份”概念的形成,最早提出“citizenship”概念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历史分析的是英国社会学家T. H. Marshall,他将“公民身份”(citizenship)分为三个部分或称三个要素,即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以及社会的要素。 
    公民的要素(civil element)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司法权利(right to justice)。……与这一要素关系最直接的机构是法院。政治的要素(political element),指的是公民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与其相对应的机构是国会或地方议会。社会的要素(social element)指的是从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连的机构是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② 
    通过对英国公民身份形成的历史考察,Mar-shall认为,公民身份这三个要素早先是混合在一起的,而“公民身份的演化涉及融合与分化的双重过程,其中融合是地域上的,而分化则是功能上的”③。公民身份这些分离的要素在近代以来是逐步形成的,“公民身份的三个要素一旦相互分离,马上就变得形同陌路。它们之间分离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不用损害多少历史精确性就可以将每一个要素的形成归之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公民权利归于18世纪,政治权利归于19世纪,社会权利归于20世纪。当然,这些阶段的划分肯定存在着合理的伸缩性,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尤其是后两个阶段之间。”④ 
    Marshall“公民身份”概念的提出及其对于英国社会历史的分析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及相应的质疑。许多评论家对马歇尔的理论展开了批评,……他们的批评重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马歇尔的分析具有“英国中心主义(anglo—centrism)”(Mann,1987;Tuner,1990)和进化论色彩(Giddens,1982;Mann,1987);对于公民身份出现和维持的政治条件和国家仅仅是一些相对原始和不完善的描述(Turner,1986,1990;Roche,1987;Barbalet,1988)。⑤ 
    无论质疑与否,不可否认的是,公民身份概念与理论为分析西方社会历史尤其是现代国家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任何公民身份理论都必将形成一套国家理论,在这一方面,马歇尔著作最为人们所忽视。马歇尔的构想含蓄地表明,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各种政治运动都试图通过它来获得某些合法的对于社会的要求以改善自身的处境——为社会权利的发展和维护提供了主要的因素。”⑥虽然饱受争论,但是西方学界有关公民身份根本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即公民以及公民身份概念源自于西方政治文化遗产,是西方自由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重要产物,是与西方政治民主化与现代国家的成长相契合的,西方民主政治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政治,西方现代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国家。 
    因此,西方的国家转型趋向于构建一个现代的和完善的“公民—国家”,西方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便是西方公民身份确立和发展的过程,“17世纪和18世纪的革命冲突带来了政治参与和成员资格观念的扩张。政治公民概念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附属物,民族国家已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主要政治单元。”⑦反之,当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国家对于公民的权力与义务得到民主制度的确认与保障,即现代国家不仅基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授予而成立,而且保障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时;当对于平等公民身份的认可可以容忍和消弭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体系”对西方现代国家带来的冲击、平等的公民身份与自由而不平等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由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在现代国家中通过对于公民社会福利的落实被加以平衡时,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国家便逐渐走向成熟,“民主代表了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福利服务的目标就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形下给予同样的照顾。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的存在就在于承认不平等,给这种不平等以收益,并依赖于不平等所提供的动力得以运转。当放任资本主义发展而福利又能照顾到市场的受害者时,什么问题也不会出现。”⑧西方现代国家构建由此便宣告基本完成,甚至西方历史走向“终结”,“公民身份曾经与革命性变迁相关联,在那种背景下是类比于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概念’。然而,如果我们看到1989年法国革命后两百年的那个庆典就知道,那个概念似乎结束了。……所以有人可以问到,公民身份概念的复兴是否是对已发现其终极形式的社会‘历史终结’的表达。”⑨ 
    那么,其他地区的国家转型都经历以及必须经历这一“从公民构建国家”的道路么?都是以公民身份概念的确立为现代国家构建的主轴,以公民身份的实现为国家转型的目标么?当然不是。将由Marshall最初提出的“公民身份”概念以及由此阐发的“从公民构建国家”的理论逻辑运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经历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地区——便会发现,这一概念及理论逻辑是存在问题的,以苏联和东欧为例: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注)这些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公民身份与马歇尔所考查的英国的公民身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从含义上看,与其他西欧社会的公民身份也完全不同。与马歇尔所构想的从公民权利到政治权利再到社会权利的演进顺序大相径庭,这些极权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某些重要的社会权利,而实际上取消了主要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同时应该观察到有一种因素促进了这一过程,那就是许多国家都没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所赖以建立的稳固传统,在其“社会主义”转型之前都没有经历过民主制。⑩ 
    当然,问题并不仅限于公民身份概念的适应性与否以及公民身份实现的历史时间和顺序问题,更在于其他地区和国家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说不存在西方意义上“公民”、“公民身份”概念,由此便不存在与西方类似的公民政治和公民国家的构建逻辑和现实形态,例如以中国和欧洲比较: 
    在中国革命中,并没有法国革命中那种导向“公民”概念的、对法律地位重新界定的动力。在法国,与公民这个新范畴相补充的,是国家(patrie or nation)这个集体范畴。公民与国家取代了一个由等级组成的社会——尤其是君主、教士及贵族,他们全都失去其先前地位。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鲜有“公民”的概念;(11) 
    那么,近代以来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革命中,由于公民和公民身份概念及其文化背景的缺失,在社会主义理想和革命现实的双重作用下,采用了何种替代性的概念,通过何种特有的方式来构建起新的国家的呢?如邹谠先生所看到的那样,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正是“群众”概念以及群众利益和群众解放,代替了西方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和“公民身份”,实现了从“群众”而非从“公民”构建现代国家的历史任务。 
     
    二、从群众构建国家 
     
    “从群众构建国家”这一论断是邹谠先生在借鉴和反思Marshall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与Marshall对应,邹谠先生认为,如果说西方现代国家的成长是以“公民”概念为起点的话,“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建立是从‘公民’的概念出发。”(12)那么,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构建则是以“群众”概念及其运用为基点的,“新中国的建立,实际上是以‘群众’的观念而不是以‘公民’的观念为指导思想。”(13) 
    邹谠先生认为,西方意义上的公民含义根本特征在于“每个孤立的个人都有他的抽象的天赋权利。”因而,在西方现代国家成长的过程中,公民所具有的这种抽象权利是先于其社会、经济权利而存在的,并构成后者的根本基础。而源自于“阶级”观念中的中国“群众”概念则并不是孤立的、具有抽象天赋权利的个人,而是具有一定社会联系的群体,对于“群众”而言,抽象和天赋的人权既是不现实的,也不是他们的首要要求,“群众”的首要要求是经济、社会意义上的权利和利益,进而才发展到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民主的要求:“中国革命是从争取社会经济权利开始的,进而要求政治权利,要民主。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领导人、干部及一般群众认为这是革命的需要。”(14)而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才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国家和政治形态:“群众、群众动员和群众路线的观念,与公民的概念不同,它们是联系公众与个人、国家(或政权)与社会的两种不同渠道。在群众的概念之上,中共创立了与自由民主国家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15)由此便构成了中西方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与逻辑的本质区别,因而从中或许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路径,即从“群众”及由其引申出的诸如“群众路线”、“群众运动”等概念和理论而非“公民”概念以及公民身份成长的构建现代国家的理路。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国家构建试图超越西方现代国家的既有逻辑,西方现代国家基于代议民主所确立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因而就必然被加以批判性的反思和扬弃,这一反思和扬弃的结果就是对于阶级以及由阶级引申出的群众的诉诸,如邹谠先生所说,群众较之于公民是一个更贴近多数人的概念,而且群众所能获致的是更为现实和具体的社会利益而非抽象的政治权利,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正契合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所试图构建的全新的现代国家对于多数人解放的要求,以及对于多数人真正现实的而非抽象虚假意义上的权利的赋予。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群众概念的出现与诉诸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逻辑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现实困境的一种应然选择,更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意义,群众对于公民的替代不是一种历史的误区和回流,更是——至少从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上来看——一种更高的诉求;简单地以公民概念实现对于群众概念的批判和替代不一定契合了中国当前及未来逻辑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群众概念的延续和深化亦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 
     
    三、从公民构建国家与从群众构建国家:比较分析 
     
    “从公民构建国家”和“从群众构建国家”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的差异以及发展顺序的不同,更是两种不同的国家构建理念与逻辑。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种理念与逻辑的差别不在于“现代”与“传统”、“先发”与“后发”以及“民主”与“非民主”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只是“西方”与“中国”的差异。那么,二者的差异体现在何处? 


    (一)天赋权利与现实利益 
    天赋权利是抽象的,与形而上的宗教有着本质的关联,这是西方文化的一贯传统,当然,这种天赋权利在西方作为一种宗教价值的同时还不断地被启蒙运动以来政治理念所塑造以及政治发展制度化。在西方的政治逻辑中,公民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承载公民身份的人却是上帝平等的子民,现代国家赋予了人秩序与利益,但是没有作为上帝创造者的人与生俱来的只可授予,不可予夺的天赋权利,则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本身便是无法成立的。 
    天赋权利首先是抽象的、不证自明的,正是基于这种抽象性和不证自明性才能够、才必然使其得到不断的满足,使其现实化、具体化。没有抽象性和不证自明性,则保障权利实现的现代国家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存在便是不可能的,抽象权利的具体化、现实化亦不可能,“个人的福利要求是神圣的、不可剥夺的,带有自然权利的特征。”(16)相反,如果没有权利的具体化、现实化,没有通过外在的国家、政治的工具将其实现,则这样的权利便只存在于个体的、抽象的状态中。因此,对于西方公民身份而言,一方面抽象而不证自明的权利是公民身份的来源和基础,“公民身份……起源于个人权利的抽象。”(17)另一方面,现实和具体的利益满足则是公民身份实现的标志。 
    与以天赋权利为基础的西方公民身份不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群众所追求的是现实而具体的利益。利益的实现是党领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所寻求的基本目标,群众并没有基于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抽象而拥有不证自明的天赋权利的利益实现,无论是群众自身抑或群众的目标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具体而现实的利益是群众进入政治舞台的动力和目的,也是群众实现自我解放的保障和标志,“群众是现实主义者,他们不相信讲话,而是相信自己亲身体验到的事实的。”(18) 
    就作为被领导者的群众的现实利益而言,利益从根本上说不是由群众自己认识和决定的,而是由与群众相对应的领导者(党、干部以及国家)认识和决定,群众的利益的界定、定位以及落实主要是以领导者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群众利益的诉求难以自下而上地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利益的诉求与满足更多地诉诸领导者的姿态和眼光的转变,群众在利益实现过程中的制度化的参与和刚性抵制往往无法实现。群众对于现实利益的诉求: 
    首先,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俗世的,缺乏形而上的,宗教意义上的信仰,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一个由“差序结构”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从熟悉的环境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19) 
    其次,与中国底层群众(主要是底层农民)的自身特质有关,中国底层社会的农民对世界的理解是现实而具体的,他们没有对世界和自身存在进行抽象化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背景,平均主义式的现实利益(其核心是土地问题),而非由不为底层农民所理解的抽象概念所表述的革命、政治和国家的宏大叙述更能贴近群众。 
    再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主导下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革命现实密切相关,从思想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对“抽象的权利”持否定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天赋权利”是一种“理论上的虚伪”,而“公民权利”则有可能是一种“现实阶级压迫的掩饰”。因此,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现实上都对西方现代国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的结果便是对于构成西方现代国家基础的“天赋权利”、“公民—国家”逻辑的否定和超越。因此,较之于“天赋”,马克思主义更注重“真实”,较之于“抽象权利”,马克思主义更注重“现实利益”。 
    最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方式和历程有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逐渐由城市转入农村,由以工人阶级群众为主走上以基层农民为主的革命建国道路。中共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动员和争取群众的方式便是在改造基层社会的既有关系的基础上赋予作为社会大多数的底层农民以现实利益,并配合以政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进而实现对群众的动员、组织和领导。 
    可以认为,正是上述四种因素的结合使得群众与现实利益紧密关联,使得对于现实利益的诉求主导着群众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二)个人与集体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个人价值、自由主义政治理念,“自由主义哲学依赖两个先决条件,假设或公理——不论用什么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其一可以称之为‘个人主义’,与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形成对比……”。(20)公民身份作为西方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与其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契合的,因而,价值、法律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个人是西方现代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与归属。 
    而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抑或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对于个人的定位都有着与西方个人主义深刻的区别,即都使集体(传统家族与现代集体)凌驾于个人之上,通过将个人融合和消弭于集体之中来实现其自我的价值以及公共的目标,“我们以个人主义的名义发挥自己的才干,可这正是赋予集体精神的中国所要避免的。……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好像急于趋向另一方,重集体轻个人,循规蹈矩不越雷池,总是从集体和政府领导的赞扬中而非从实现个人目标或其他个人的享受中得到满足。这种淡化自我和在集体中实现自我满足的挂念,当然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强调孔教家庭集体主义的结果。现在,中国强调‘为人民服务’。”(21)因而,在这种集体高于个人的政治理念中,个人必须与集体中的他者以及集体本身发生某种关联才能说明自身的价值,标明自身的存在,集体中的个人往往是缺乏自主与个性的、依附性的。 
    “群众”是一个多数意义上的和集体性的概念,并不存在单个的、个体意义上的群众,唯有将众多的个体同质化,才能产生“群众”,个体只有进入“群众”的存在方式,才可以凸现出来,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任何个人都不能做出什么成绩,但是只要把个人利益贡献给共产党代表的公共事业,他们就可以完成重大的事业。”(22)因此,西方的个人主义与群众是格格不入的,相反,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政治理念中的集体主义与群众则是相互契合的。这种集体主义需要个人的牺牲与付出,在集体面前,个人主义是受到排斥的,正如在群众中,个体是湮灭的。 
    在个人与集体,公民与群众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西方的现代国家和民主政治是基于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以及独立自主的个人而存在的,其具有个人主义式的现实色彩,作为国家与政治起源的公民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导致国家和政治工具化。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则以群众整体性的存在和支持作为合法性基础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个体被消弭之后,国家的存在便是理想主义的,是一种集体的荣誉,是多数人共同而伟大的事业。“与西方政治理论中单子式个人的理性观念不同,共产主义运动和制度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源泉。”(23) 
    因而,就国家构建和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而言,在西方是为了保护公民个体的独立存在与自我实现,在中国则是通过凝聚群众的力量,促进集体的和谐,“在个人主义的西方,宪法被视为保护个人权利,调整人群之间利益冲突的准则。在中国,宪法被视为凝聚集体力量……”。(24) 


    (三)主权在民与群众解放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主权在民意味着独立自主的人民是国家主权和政治合法性唯一而根本性的来源,人民通过明确的政治契约关系来构建国家,并由这种契约确定其作为公民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契约的基本体现是民主和参与,政治制度则是这种契约关系的体现和强化。 
    主权在民的“人民主权论”是对传统政治逻辑中“君主主权论”的“倒转”,西方现代国家和民主政治是基于主权在民的逻辑构建起来的,国家和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主权及其自下而上的授予,人民独立地授予和分享这一主权,并由此确定其公民身份,公民以其个体存在的方式作为国家和政治的主体与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民授予国家权力,并由此作为国家公民,国家代表人民行使主权,人民在需要时可以自己表达主权,可以收回主权并重新授予。 
    西方意义上主权在民的“人民”是启蒙运动所唤醒和塑造的具有抽象天赋权利的独立自主的个体。由此,人民的权力授予是个体自主而理智的行为,是实现个体对秩序、利益和发展之诉求的方式。与之对应,“群众”(“人民群众”)则以集体的方式存在,在各种集体生活中追求其现实利益,群众是需要被唤醒、塑造和动员,“人民必须经过创造而成为人民(Warner,1990)。同样,在中国和印度那样的新民族国家,知识分子与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重新塑造‘人民’。人民的教育学不仅是民族国家教育系统的任务,也是知识分子的任务。……民族以人民的名义兴起,而授权民族的人们却必须经过重新塑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25)群众不具有单独而自主地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授予并行使权力的能力,群众自下而上的能动性与革命政党自上而下的领导必须是一致而契合的,惟其如此,群众才能成为国家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人民群众才是国家主权的来源,“群众很可能局限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只有先锋队能够认识到群众的真正利益(含长远利益)……相比之下,现代民主制采取了一种类似经济人的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他们最了解自身的利益,没有其他人比他们自己更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26) 
    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国家也是基于“人民主权”的基本逻辑构建起来的(宪法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条目),其与西方主权在民有着形式上的一致性,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源于并属于人民。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源自二者对于“人民”以及人民的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由此可以认为,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现代国家的主权与合法性来源于人民,但是人民不经过解放,不经过党的领导则无法单独而有效地实现国家的构建,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党通过外在的领导与灌输,才使得人民从历史的角落中凸现出来,成为国家和历史的塑造者与主体,“人民主权”的实现不是单向的、自主的和个体的行为,而是双向的、集体的、被动的行为(或者说“被领导下的主动行为”)。西方的人民主权的实现需要的是“人民的授予”,而中国的人民主权的实现需要的是“人民的解放”,“在中国,解放的现代化的叙述结构具有其威力,因为它把国家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它在许多领域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成果都是不可忽视的。”(27)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权的来源与历史的创造者,这与其实现解放的程度和过程是一致的,而群众的解放则是党的领导下群众自己对自己的解放。 


    (四)社会契约与社会革命 
    西方现代国家是构建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社会契约即自然状态中拥有抽象个人权利的人民授权于国家并由此确定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责关系,公民身份即是这种权责关系的承载和体现,“我们现在所称为‘公民权’(citizenship)的核心包括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他们关于国家行为手段特别是交战手段的斗争过程中推敲出的多重契约。”(28)由此,没有社会契约的精神与理念,便没有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和国家,“在任何地方,不论多少人这样地结合成一个社会,从而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在那里、也只有在那里才有一个政治的或公民的社会。”(29)而社会契约及其所构建的现代民主政治与现代国家的目标是为了通过将人民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的个人的抽象权利授予国家,转化为现实的国家权力,从而使这种抽象权利得到更好和更加充分的实现。 
    与西方现代国家构建逻辑对应,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转型并非通过社会契约,而是通过革命政党所领导的社会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社会革命的前提与基础并非自然状态中具有抽象权力的个人,而是阶级社会中处于底层的社会阶级,其目标也非通过公民身份,而是通过阶级的专政来实现人的政治的乃至社会的平等与解放,“西方近代公民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国家)。……而‘革命理论’的逻辑结构是: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半国家)——无国家社会。”(30) 
    契约思想以及现代社会契约的理念源自并实现于西方,西方社会长久以来便具有契约的传统,其现代契约便是这一传统的演化与发展,而这种契约式的信用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缺失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31)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社会革命而言,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本身就是对社会既有社会真实的压迫关系的抽象化和掩饰。因此,其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革命便是将自然状态的抽象人变为阶级关系中的现实人,将抽象的社会契约所构建和掩饰的既有阶级关系打破,以新的,阶级专政的逻辑来代替既有的社会契约理念与制度。 
    西方现代社会契约强调的是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明晰与制度化,而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革命则将个人融入群体中,进而将作为群体的“群众”融入国家,实现个人与群众以及群众与国家的一致和一体化,无论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众、个体与国家以及群众与国家之间都缺乏明晰而制度化的关系。 
    西方现代社会契约是对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及其所拥有的天赋权利的保存与实现,其对人自身的弱点和本性是尊重和容忍的,由社会契约所构建的现代国家的目的在于既不使人的弱点与本性成为公共生活的桎梏,又能够使得人的弱点和本性之合理需要能够在国家运作中得以更加充分及更好地实现。而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革命则强调对人的权利的塑造以及对人本性的改造,群众的权利需要在其被唤醒后加以塑造,其不是天赋与抽象的,人的本性的改造和完善是国家构建的前提与根本目标,国家的构建不是为了满足作为群众而存在的人的弱点与本性,而是为了使人在群众的存在中通过革命的进程与对真理的追求进而实现其价值和完满。 
    西方现代社会契约所要实现的只是权利的赋予和权力的转移,人民赋予国家多少权利,国家便相应具有多大的权力,公民在国家中便享有多少权利。人民未赋予国家的权利从根本上来说仍是属于人民自身的,并构成公民自主性和私人空间的基础和保障。而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革命通过革命政党对于群众的动员、组织和领导,不仅推翻和夺取了旧有的国家权力,更创造了新的权力,革命政党和现代国家所拥有的权力来源于对群众的动员、组织和领导,是在群众、尤其是群众运动中被“制造”出来的,这一过程并非群众自身权利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所进行的赋予和转移。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赋予政党革命的力量,也赋予现代国家政治权力与合法性,“美国人爱把权力看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总量,即一个人或团体对权力的获得必定伴随着另一个人或团体对权力的丧失。而共产党人则强调权力‘集合的’或‘可扩张的’一面。权力是一种必须被动员、发展和组织起来的东西,它必须被创造出来。……问题不在于夺取权力,而在于制造权力……”(32) 
     
    结语 
     
    正是上述的不同造就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国家转型所要构建的是一个全新的、与西方不同的国家,决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现代化走过了自己的道路,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对于西方既有的有关国家和政治发展的逻辑与历史是一种“补充”,而非简单的“复制”。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政治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与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独立以及全球化的浪潮,毛泽东时代所构建的现代国家无论是在合法性逻辑、体制形态以及运作方式上都面临着诸多的冲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便是西方政治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挑战——对于这一变革与挑战的应对方式不是简单的排斥或迎合,我们的努力决定了我们迎接这一变革和挑战的能力,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国家的未来走向,而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不是向前看的,相反,却是向后看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所走过的独特的路,我们才能审视它的未来。 
     
    注释: 
    ①学界对于citizenship有不同的译法,本文取之以“公民身份”。 
    ②③④T. 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载[英]T. 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11、13页。 
    ⑤巴里·辛德斯:《现代西方的公民身份》,载[英]布赖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6页。 
    ⑥⑦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概要》,载[英]T. 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317页。 
    ⑧T. H.马歇尔:《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及再思考》,载[英]T. 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⑨巴特·范·斯廷博根:《迈向全球生态公民身份》,载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0~161页。 
    ⑩汤姆·巴特摩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四十年回眸》,载[英]T. 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11)[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12)(13)(14)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17页。 
    (15)(23)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52页。 
    (16)T. H.马歇尔:《福利国家的社会选择》,载[英]T. 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17)[英]德里克·希特著:《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页。 
    (18)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关于今年乡选工作致各专员县市长的信》,载《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九辑),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19)(3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0页。 
    (20)[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美]托马斯·兰敦·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下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814页。 
    (21)[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 
    (22)[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2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25)(2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19页。 
    (26)景跃进:《“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8)[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29)[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4页。 
    (30)丛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3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本文转自《浙江社会科学》2011.11,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Friday, April 13, 2012

洪予健牧师:从基督信仰看专制统治与国民素质的因果之谜

从基督信仰看:专制统治与国民素质的因果之谜
   洪予健牧师(首刊于《真理报》加西版2012年4月号)
   
   引言
   世界上实行专制独裁的政府,如今大多被推翻,改为民主制度,例如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利比亚和埃及等,剩下的要么声名狼藉,例如朝鲜、伊朗,要么粉饰化妆,例如中国政府。如今独裁专制的理论皆都破产,公开赞美独裁专制的陆续销声匿迹,感谢神!
   
   但为什么专制独裁仍得以在中国等国家中维持呢?
   
   近年来网络言论中流行的“国民素质论”认为,在专制国家中,国民素质特别差,一旦实行民主,国民得着自由,就会各行其是,导致天下大乱。
    
   爱国愤青为中国的一切叫好,歌颂中国政府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反日雠美,鼓吹踏平台湾,却单单在回答“为什么不能施行民主制度呢?”这个问题时,就突然谦卑下来,承认中国人素质不好,所以不能实行民主制度。在国民素质这一最重要的国家标志上居然自认差劣,他们这不是狠狠地自打嘴巴吗?
   
   那为什么专制国家国民的素质就差了呢?这到底是低素质的国民需要专制统治,还是专制统治本身败坏了国民的素质呢?
   
   作为得着上帝真理启示,又担负归正文化使命的基督徒,当如何看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关系呢?
   
   我们知道,先有人而后有制度,制度由人定出并执行。而基督徒知道,人的罪性和败坏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所以也是邪恶的独裁专制制度的根源;基督徒同样相信,上帝的福音能从罪恶中拯救人,打破罪人造成的罪恶制度,打断人在罪性和败坏中的恶性循环。
   
   一、专制统治和国民素质的定义
   
   1.专制统治的定义
   最早对政权组织方式,也就是政体作出研究分类的是柏拉图,他推崇贵族政体,反对以多数人的名义实行暴民统治(他称为“Democracy”,而现代民主制度的定义则完全不同),因其导致独裁专制政体。
   
   亚里士多德不以政体的形式,而以政体的效能判别其好坏。君主政体(monarchy)、贵族政体(Aristocracy)和共和政体(Polity)都能造福人民,但也可以变种为危害人民的暴君统治(Tyranny)、寡头统治(Oligarchy)和民粹统治(Democracy)。
   
   维基百科对极权统治的定义:某人、某政党或特定群体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一切决策、政治权力、概念的定义、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没有第二人或是其它群体(如政党、民间团体等)可以分享其权力,例如:法西斯极权、共产极权。在此政体中,政府当局行使绝对与集中之权力,控制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掌控每一个体,压迫扼杀政治以及文化上与政府不一致的意见和言论。
   
   当年毛泽东写下《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把民主和专政混合在一起,宣传共产党代表了先进阶级,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管一切就成了人民管一切,一党专政就成了民主,越专政,就越民主,而在党内他又成了“一句顶一万句”的绝对权威。这样,他把原来对立的两者,用“辩证法”统一起来,使民主和专政变为他个人极权统治得心应手的工具,结果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巨大灾难,远超过斯大林和希特勒。
   
   本文中的“专制统治”则指政教合一的极权统治(Totalitarianism),它垄断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不但掌控行政权力,而且掌控思想意识;不但掌控行政权力,统治俗世社会,而且掌控思想意识,做灵性信仰的主宰,直接与上帝对抗。
   
   2.国民素质的定义
   
   互动百科定义:国民素质指国家公民的素质,直接用来评价国家的好坏。
   
   中国官方则宣传,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国民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但广大网民议论“国民素质”时则最关心国民的基本操守和教养,例如公民的独立意识、公德心、羞耻感、诚实守信、尊重礼让、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注重卫生,等等。
   
   历史上,中外先贤对品格道德都有说法,希腊柏拉图提出人的四项美德为节制、勇敢、智能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加上高贵、慷慨、友谊和自尊;中国儒家则有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基督徒相信,人无法认识何为善,也不能行出善来 (弥迦书6:8)。人只有得着基督的十字架宝血拯救,将一生交给圣灵引导,才可使生命丰盛,结出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和节制(加拉太书 5:22-23)。
   
   二.犯罪悖逆的民众迎来了专制统治的苦果
   
   1.世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合理权益被剥夺,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只要有可能,人都向往过自主自在的生活。
   
   奇怪的是,纵观历史,除了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短暂地出现过贵族式的民主形式外,传统的人类社会都是专制社会,人民的自由和利益都深受其害。
   
   2.罪人的困境与难题
   没有人知道,世上第一个专制统治的社会是如何建立的。该隐很可能成了最早的专制统治者。(创4:16-17)
   
   当罪人要求自主而反叛上帝时,便陷入挣扎求存,苦无出路的困境中。若人人都自行作主,那么人类就无法一同过有秩序的和平生活。而若要言行有规范、生活有秩序,那么规范、法则由谁来决定?谁下命令?谁来监督?由于人都一样,天然不服他人管束而导致权力合法性必然缺失,而罪性驱使每人都想占有和控制他人,争夺权柄,于是“暴力争战,成王败寇”成了出路。
   
   毛泽东的名言“枪秆子里面出政权”,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漫长的专制历史。确实,无数次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当皇帝的人,却没有改变专制独裁制度。
   
   3.罪人因着偶像崇拜,自愿放弃权利,接受专制统治
   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放弃上帝长子身份,从而背叛上帝,与世界合流。以色列众长老对撒母耳说:“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当耶和华神警告以色列人必为立王而后悔时,他们竟不听,“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说:‘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 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撒上8:18-20)
   
   近代德国人再次演绎了这段故事,他们立希特勒为偶像,用选票将他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党)选为国会第一大党,使他实施法西斯独裁统治,为世界也为德国带来巨大灾难。
   
   三.专制统治使国民素质更遭摧残
   
   1.政教合一的极权国家,必定对抗基督福音,阻挡国人认识真神,敬拜上帝。极权政体自诩掌握真理,扮演无所不能的上帝,不但在政治上压制国民的权利,更在思想上改造并掌控国民。
   
   由此,极权政体对基督教要么收买控制,要么逼迫封杀。
   
   2.维持极权统治的两大手段
   
   毛泽东说:“枪秆子,笔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秆子”,这是以暴力加谎言维持极权的典型宣言,无时无刻不在摧毁人的勇敢和诚实,毒害心灵,逼迫人民整体性放弃道德操守,背叛真理圣洁,走向堕落败坏。
   
   过去,专制统治者直接撒谎,公开宣称专制是最美好的制度,德国法西斯如此,苏联共产党如此,改革开放前的中共亦如此。
   
   如今在普世民主大潮中,许多专制统治垮台了。中国极权制度虽然本质不变,依然奉行“四个坚持”,但为维持专制统治的说法则改变了,“国民素质不适合民主制度的国情论”就是其一。
   
   3.专制政体为了巩固统治,必然教育国民忠党爱国,鼓吹仇恨,树立外敌,并操练国民“为着目的,不择手段”,令国民怯懦不敢反抗暴政,为了自保撒谎告密,急功近利,虚假夸大。
   
   4.专制政体因不受监督和制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罪人的罪性更加泛滥无际。官场一片贪腐,官员成为最广泛最高危的犯罪群体。为商的坑蒙拐骗,学界抄袭剽窃成风,国民素质江河日下,堕落败坏,人人均如酱缸之蛆,难以幸免。
   
   专制政体令国民素质大规模败坏,令人性极度扭曲,最惊心动魄的例子,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军与日本皇军的表现了,纳粹军队理直气壮地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并用焚化炉成批地焚烧犹太人;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规模奸淫烧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们绝难将这些滔天罪恶与德国、日本当今优秀的国民素质联系起来。
   
   四.百年回顾中国,精英的仿徨与反思
   
   近期凤凰网历史频道推出专题《寻找国民素质失落之因》,不寻常地连续用三个“不”来否定国人一百年来拯救中国的一切努力,却未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该专题阐明,第一“好文化,制造不出来”,从国外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不要随地吐痰”“便后冲水”等中文警戒语,提醒出游外国的中国人遵守基本文明道德,来证明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从“礼仪之邦”到“丑陋的中国人”。
   
   第二“好道德,规划不出来”。近年来社会乱象纷呈,民工屡遭欠薪,杨白劳重现社会,为牟利不良企业置公众健康安全于不顾,知识精英纷纷剽窃抄袭,天下文章一大抄等等,证明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沦丧,诚信崩溃,由政府掌管意识形态彻底失败。
   
   第三“好社会,设计不出来”,过去百年中,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针对中国人低下的国民素质,写下无数文章分析批判,希望唤醒国人;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希望恢复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共产党后来进行无数运动,试图大规模改造国民性,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全面“革命”却导致全面破坏,到文革时社会混乱人性,颠倒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凤凰网网友响应热烈,以下是部份摘录:
   “是谁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钻进了钱眼?到头来必然自食其果!”
   “ 官风正则民心纯朴,官风不正则民心淫邪。走后门说谎话搞鬼计可以成事,讲真话做实事光明正大却办不了事,是这个特色社会的现实。”
   “我们国民素质差的根源是‘奴化教育’,它培养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公民,而是听话的奴才。”
   “ 若一个国家和民族,谁流氓,谁就成功,谁就活得滋润时,国民素质低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从中国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背弃神的国度中,人被自己的罪性牢牢捆绑,陷在专制独裁的泥潭中越挣扎,越沉沦败坏,完全无法自救。
   
   五.中国的出路在于归回上帝
   
   专制制度的国民素质低落确与专制统治有关,这不但不应成为继续实行专制统治的借口,相反是尽快终结专制制度最重要的理由。正如网友所指出的那样,因为专制制度汰优保劣,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因缺乏监督而滥权腐败成素质最差的国民,示范并鼓动全体国民败坏堕落,成为国民素质低下的最大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往往是朝廷贪得无厌而横征暴敛,引起民众暴力反抗,摧毁旧朝廷,建立新朝廷,慢慢又重复前朝的路子,被新的暴力所推翻,建立新的暴政,周而复始。我们看到,反抗者消灭的只是运作旧暴政专制的人马,成功后则自己马上成为新的独裁统治者,继续实行专制独裁制度,这是国民素质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决定能否打破国民素质差与专制独裁两者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努力改善国民素质,但堕落最大的恰恰是国民素质。所有人为的努力都失败了,只要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国民素质就难有机会改善。
   
   现代意义的民主社会,1688年发端于英国的光荣革命,其《信仰自由宣言与权利宣言》确立了政教分离与法治权威的原则,国王的权力不但被限定在管理俗世社会,不能主宰宗教信仰,而且国王必须受宪法约束并按宪法治理国家。这些理念到了美国立国时成为了宪法的基础,建成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现代民主政体。国会虽拥有立法权,但也不得立法设立国教,只能立法保障信仰自由,否则便是违宪。
   
   现代民主制度深刻洞悉人的罪性,在缺乏神至高权柄的俗世社会把权力一分为三,分属政府议会和选民。议会议员由选民选出,负责立法,监督政府;选民选择政党运作政府;而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大爷”,也不是“孙子”,而是以契约作基础,互相立约,互相监督,互相制衡,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基督教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彰显了上帝的慈爱与公义,彰显了上帝的荣耀。
   
   虽然当今世界的民主大潮推倒了许多专制统治,证明专制统治可在短期内被推翻。但要建立真正的民主政体,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却是长路漫漫。要建立现代民主政体并维持健康运作,唯靠耶稣基督的大能,唯靠人民广泛传播和认同信仰真理。
   
   圣经的箴言指出:“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邦国因有罪恶,君王多更换,因有聪明知识的人,国必长存。”“王借公平,使国坚定,索要贿赂,使国倾败。”“君王要听谎言,一切臣仆都是奸恶。”“没有异象,民就放肆;唯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这些经文启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国家制度公义而领导人聪明有知识,则国家和人民都有幸福;反之则国家制度败坏,领导人败坏,人民必深陷羞辱之中。同时箴言也揭示,人民的放肆和败坏,同样导致罪恶。基督徒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天国的国民,也是世上的公民,对国家的公义和罪恶,基督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督徒相信,敬畏耶和华是聪明和智能的开始,我们求神祝福中国和中国人民,祝福基督徒成为国家中聪明有知识的人。
   
   我们向神祈祷:中国,首要的并非是急速实行民主的政体,也非一厢情愿地“改造”国民素质,而是传播圣经福音,让神的大能和慈爱令国人信仰耶稣基督。因为国人若不认识耶稣,就无从寻得道路,就无从认识真理,就无从得救成为新人,遑论改善素质。
   
   “罪恶是人民的羞辱”,更是基督徒的羞辱。但愿神使中国教会担当公义,正视中华民族的苦难,向社会发出神的声音,真理的声音,与罪恶抗争,早日结束专制独裁制度,早日结束人民的苦难。
   
   求主使福音在中华大地得以自由传播,求主使中国教会带给中国社会荣耀的见证。(李劲敏整理)

Sunday, April 1, 2012

[转帖]旧约圣经各卷导读


一. 创世记

创世纪的书名在希伯来语中意思是“起初”,英文“GENESIS”是由LXX的希腊文而来。

作者:摩西
1. 在埃及王宫中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徒7:22;
2. 与神面对面说话:出33:11;
3. 五经内证:出17:14;24:4;34:27;民33:1-2;申31:9;
4. 旧约内证:书1:7-8;士3:4;王上2:3;王下14:6;等;
5. 新约主耶稣引证:太5:17-18;19:3-8;可7:10;约5:46-47;
6. 新约保罗引证:徒28:23。

时间:约1420B C

地点:西乃山鹿之旷野

目的:提供神拣选以色列作为自己子民的历史背景,陈述以色列民族在神救恩计划中的历史地位。

主旨:万物起源及以色列民族的开始。

纲要:四件事,四个人
           
A. 太古时期(1-11章)
1. 创造(1-2)
2. 堕落(3-5)
3. 洪水(6-9)
4. 巴别塔(10-11)
B. 先祖时期(12-50)
1. 亚伯拉罕(12-23)
2. 以撒(24-26)
3. 雅各(27-36)
4. 约瑟(37-50)

创世纪中的开始:               创世纪中的第一:

世界的开始                           第一个男人
人类的开始                           第一个女人
罪恶的开始                           第一个家庭
文化的开始                           第一起谋杀
邦国的开始                           第一次死亡
救赎的开始                           第一次醉酒

I 太古时期

一. 创造
(一)神的创造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 1:1)
A. 是自有永有的:创1:1;启1:8;
B. 世界有起始与结束:赛46:10;彼后3:10;
C. 神创造万物:诗 33:9;来11:3,约1:1-3;西1:16;
D. 神创造的完全:诗89:11;
E. 神透过创造彰显他自己:
秩序;权柄,能力,荣耀,智慧,慈爱
                        
二. 堕落(创3:1-24;4-5)

1. 罪的开始(3:1-6);参太4:1-11。

“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一2:16)。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29:11)。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麽”(罗8:32)?

2. 罪的后果(3:7-13)

羞耻,遮盖,躲避,害怕,推诿,疏远。

3. 罪的审判(3:14-19)

1) 对蛇的审判:“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创3:14)。
2) 对撒旦的审判:“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5)。
3) 对女人的审判:“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3:16)。
4) 对男人的审判:“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3:17;19)。
5) 对全人类的审判:“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创3:17;19)。
6) 对整个受造物的审判:“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创3:17-18);这最后一个审判,在新约圣京中更加明显:“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8:22)。

4. 罪的救赎 (3:15;20-24)

神公义中的恩典

后裔:(3:15;20)
衣服:(3:21)
死之恩:(3:22-24)
指向基督:(3:15)
应用:神信实;撒但攻击,基督徒的征战与得胜。

5. 该隐与亚伯(创4;来11:4;12:24;罗12:1;犹11;约一3:12;撒上16:7)

6. 塞特的家谱(创5)

三. 洪水(创6-9)

挪亚与方舟(创6-9;参:彼前3:20;彼后2:5;太24:37-39;彼后3:7-10):
 普世洪水可信吗?
方舟有多大?
造多长时间?
挪亚方舟的启示:基督救恩的预表;信徒信心的榜样!

四. 邦国(创10-11)

1. 列国志(10章)
2. 巴别塔事件(11:1-9)
3. 从闪到亚伯兰的家谱(11:10-32)




II 先祖时期



一.亚伯拉罕(12:1-23:20)



  1.亚伯拉罕蒙召(12:1-9)

            亚伯拉罕之约(12:1-3;13:14-17; 15:1-7; 18-21; 17:1-8)

      2.亚伯拉罕下埃及(12:10-20)

      3.亚伯拉罕与罗得分离(13)

      4.亚伯拉罕救罗得(14)

      5.神与亚伯拉罕立约(15):UNCONDITIONAL

      6.亚伯拉罕小信娶夏甲(16)

      7.神坚定与亚伯拉罕的约(17)

      8.所多马与蛾摩拉的毁灭(18-19)

      9.亚伯拉罕的软弱(20)

      10 以撒出生(21)

      11 亚伯拉罕献以撒(22)



二.以撒(24:1-26:35)



      1.以撒娶妻(24)

      2.亚伯拉罕寿终(25)

      3.雅各与以扫(25)

      4.以撒说谎(26)



三.雅各(27:1-36:45)



      1.雅各骗取祝福(27)

      2.雅各躲避以扫(28):雅各的梦

      3.雅各与拉班(29-30):雅各的儿女

      4.雅各返迦南(31-33):雅各与神摔跤

      5.雅各在迦南(34-35)

      6.以扫家谱(36)



四.约瑟(37:1-50:26)



      1.约瑟被卖埃及(37)

      2.犹大与她玛(38)(插段)

      3.约瑟在埃及波提乏家(39)

      4.约瑟为酒政和膳长解梦(40)

      5.约瑟为法老解梦(41)

      6.约瑟与他的弟兄(42-45)

      7.雅各全家下埃及(46-47)

      8.玛拿西与以法莲(48)

      9.雅各为他儿子祝福(49)

  10. 约瑟寿终(50)

五. 约瑟与主耶稣对比!



六. 弥赛亚预言:创3:15;49:10


 二. 出埃及记

作者:摩西

日期:约1420 B C

地点:西乃山旷野

目的:记述以色列蒙神救赎及成为神国度子民的过程及目的。


纲要:

A. 以色列在埃及(1:1-10:29)

B. 以色列出埃及(11:1-15:21)

C. 以色列去西乃(15:22-18:27)

D. 以色列在西乃(19:1-40:38)



一. 出埃及记的神迹:


A. 十灾:

1. 水变血之灾(7:14-25),针对埃及尼罗河神(Hapi);

2. 蛙灾(8:1-15),蛙(生育)神(goddess of birth, Heqet);

3. 虱灾(8:16-19),沙漠之神(Set);

4. 蝇灾(8:20-32),太阳神(Uatchit, or Re);

5. 疫灾(9:1-7),牛神(Apis)

6. 疮灾(9:8-12),疾病神或医治神(Sekhmet or Isis);

7. 雹灾(9:13-35),天神或风暴神(Nut or Set);

8. 蝗灾(10:12-20),天神或掌管作物之神(Nut or Osiris);

9. 黑暗之灾(10:21-29),太阳神或天空神(Re or Nut or Hathor);

10.杀长子之灾(12:1-36),法老被成为神及生育神(Min, Heqet, Isis)


B. 云柱火柱(13:21-22);

C. 渡过红海(14:1-15:21);

D. 苦水变甜(15:22-27);

E. 天降吗哪(16:1-36);

F. 磐石出水(17:1-7);

G. 打败亚玛力人(17:8-16)



二. 神的诫命(Commandments, 19-20),

三. 典章(Judgements, 21-24),

四. 律例(Ordinances, 25-31)

五. 十诫(20):


1. 不可有别神;

2. 不可雕刻偶像;

3. 不可妄称神的名;

4. 当守安息日;

5. 当孝敬父母;

6. 不可杀人;

7. 不可奸淫;

8. 不可偷盗;

9. 不可作假见证;

10.不可贪恋。


六. 出埃及记中的神学议题:


1.I AM WHO I AM! (我是自有永有的)

2.The Angel of The Lord.(耶和华的使者)



七. 出埃及记中的预表:


1.出埃及:信徒的重生

2.逾越节的羔羊:主耶稣基督



八. 思考与默想:


1.出埃及记焉何被称为旧约的福音;

2.新约信徒得救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何相似之处;

3.摩西的出生与主耶稣的出生的异同;

4.以色列在旷野漂流的原因;

5.小信,怨言和没耐性的危害;

6.从摩西身上看属灵领袖需的品格;

7.谁使法老的心刚硬?硬心的危害;

8.何为顺服?如何能够顺服?

9.撒但的声音:

      你 们 去 , 在 这 地 祭 祀 你 们 的 神 吧。(8:25)

      不 要 走 得 很 远。(8:28)

      不 可 都 去 , 你 们 这 壮 年 人 去 事 奉 耶 和华 吧。(10:11)

只 是 你 们 的 羊 群 牛 群 要 留 下 , 你 们 的 妇 人 孩子 可 以 和 你 们 同 去 。(10:24)

10.出埃及的整一代人倒毙在旷野;

11.最大的诫命;

12.如何能做到爱和饶恕;

13.旧约会幕的建造很严谨,新约信徒的身体就是神的殿,何等荣耀的福分;

14.以色列对建造会幕奉献的启迪。



九. 出埃及记的金句



出3:12,“神 说 , 我 必 与 你 同 在。”


出9:16,“其 实 , 我 叫 你 存 立 , 是 特 要 向 你 显我 的 大 能 , 并 要 使 我 的 名 传 遍 天 下 。”


出14:13,“摩 西 对 百 姓 说 , 不 要 惧 怕 , 只 管 站住 , 看 耶 和 华 今 天 向 你 们 所 要 施 行 的 救 恩 。”


出15:2,“耶 和 华 是 我 的 力 量 , 我 的 诗 歌 , 也成 了 我 的 拯 救 。 这 是 我 的 神 , 我 要 赞 美 他”。


出33:19,“我 要 恩 待 谁 就 恩 待 谁 , 要 怜 悯 谁 就怜 悯 谁 ”。

出34:6,“耶和华,耶和华, 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三. 利未记

出埃及以建立会幕结束,利未记以会幕中的事奉为开始.

本书指出圣洁子民的圣洁事奉和圣洁生活.

纲要:

一.圣洁事奉 (1-10):

A.五祭(1-7)

B.祭司(8-10)

二. 圣洁生活 (11-27)

A.个人(11-15)

B.赎罪日(16)

C.与人(17-22)

D.节期(23)

E.其他



主题:


A.神的圣洁 (11:44-45; 19:2; 20:26)

B.神的同在 (1:1; 4:1; 16:1; 21:17; 29:43-45)

C.人的献祭

D.人的圣洁

E.重要节期 (23)


一. 罪人如何到圣洁的神的面前?


A.靠祭物-五祭(1-7章)


1.燔祭: 将无瑕疵的祭物全然烧在坛上, 预表基督无瑕疵无玷污地完全献上自己, 教导信徒也应将自己全然献上当作活祭(罗12:1);


2.素祭: 将无酵饼或初熟之物献上,预表基督完美品格及工作为神所悦纳,教导信徒也当圣洁,并在行事为人中荣耀神,为主活 (林后5:14-15);


3.平安祭:献公母牛羊, 预表基督的宝血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使神人和好,教导信徒的与神相交和感恩(林后5:17-18)’


4.赎罪祭:献上牛犊或羔羊, 预表基督是神的羔羊,为罪人赎罪(约1:29); 教导信徒的认罪悔改,得蒙救赎(彼前1:18-19;林后5:21);


5.赎愆祭: 献牛犊或羔羊,或班鸠雏鸽, 预表基督在神面前补足我们一切的亏欠,信徒悔改罪行,得蒙赦免,甘心赔偿,与神与人和好(约一1:7-9).


      五祭的顺序:


      神: 燔祭, 素祭, 平安祭, 赎罪祭, 赎愆祭神差主耶稣献上自己,为人完全,成就和平,代人赎罪,除人罪愆;

      人: 赎愆祭, 赎罪祭, 平安祭, 素祭, 燔祭悔改罪行,赎尽罪性,与神和好,成圣归主,当作活祭.


B.靠祭司(8-10章)


      祭司-神与人间的中保.

      祭司的事奉条例.

      新约主耶稣是大祭司 (来3-5; 7-10);

信徒也为祭司(彼前2:9; 启2:6; 20:6).


二. 赎罪日(16章):


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要一年仅一次进入至圣所,为统国的百姓赎罪, 他要先用公牛犊为自己和本家赎罪. 然后预备两只公山羊, 一只归耶和华赎罪祭牲, 另一只携带以色列人的罪孽,被送到旷野去, 象征以色列的罪不再被神纪念.


新约因主耶稣的宝血, 我们随时可以来到至圣所(来10:19-23; 9:12-14; 4:16).


三. 七大节期(23章):


1. 逾越节: 1月14日, 纪念出埃及时神的救赎; 预表耶稣基督是逾越节的羊羔 (林前5:7,约1:29);


2. 无酵节: 1月15-21日, 纪念出埃及时脱离旧生活, 预表耶稣基督的圣洁无瑕及信徒蒙救赎后的圣洁生活(林前5:6-8);


3. 初熟节: 1月16日,纪念神赐丰收之恩, 预表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林前15:30);


4. 初熟节后第50天, 纪念神赐丰收之恩, 预表圣灵降临(徒2:1-4);


5. 吹角节: 7月1日, 召聚百姓为赎罪日预备, 预表教会被提及招聚以色列余民(赛18:3, 7, 珥2:15-32, 启8:2-9:14);


6. 赎罪日: 7月十日,纪念百姓一年一次的被赎罪,预表基督的代罪救赎及以色列在大灾难期间的认罪归主, 全家得救(亚12:10-11, 罗11:26);


7.住棚节:7月15-22日,纪念旷野中神在云柱火柱中引领和同在, 预表千年国度及永世中神的同在及安息(亚14:16; 约1:14; 启21:3)


四. 会幕的构造, 预表及意义


1.约柜: 基督的道成肉身,教导信徒常与主同在;

2.香坛:. 基督为信徒代求, 信徒与主相交和代祷;

3.陈设饼: 基督为生命之粮, 信徒以主的话为食物;

4.灯台: 基督为世界之光, 信徒当为主发光;

5.洗漱盆: 基督洁净教会,信徒当作合乎主用的圣洁器皿;

6.祭坛: 基督为赎罪祭, 信徒当作活祭.


默想与思考:


1. 以色列献祭体系的意义 (参:创3:21;4:4; 出12:5-7; 利16:6-10;20-22; 赛53:7;约1:29; 来9:22)

2. 神给以色列颁布严谨的饮食卫生条例的意义(11-14章)

3. 有关利未记中七的用法: 逾越节,五旬节,吹角日,赎罪日,住棚节,安息日,安息年,禧年等。








 四. 民数记

原文:在旷野
LXX:民数记:因本书二次人口统计得名。
目的: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前后二次人口统计(1:46;26:51)之间的旷野飘流历史,显示人的失败和神的信实。
历史性:以色列旷野飘流的人数(200~300万)确实吗?
属灵原则:
神的子民必须信神及信他的大能才能前行;
 不信是罪,并带来灾难性后果。

纲要:

1. 从西乃山到加低斯(1-14)
2. 从加低斯到加低斯(15-21)
3. 从加低斯到摩押平原(21-36)

主要内容:

第一次人口统计(1)
各支派按序安营(2)
律例(5-9)
主赐鹌鹑(11)
米利暗与亚伦反对摩西(12)
窥探迦南与百姓悖逆(13-14)
可拉背叛(16)
亚伦发芽的杖(17)
磐石出水(20)
铜蛇(21)
巴兰祝福以色列(22-25)
第二次人口统计(26)
律例典章(27-36)

属灵教训:民数记是信徒得救后一生道路的预表

1. 当心不信的心:民数记又可称为《点名录》,《流浪记》,《民怨记》,11天可以走完的路程,以色列人飘流了40年,皆因不信的心;

2. 切记发怨言:以色列人常常发怨言,惹动神的怒气,导致一代人(20岁以上的男人)都倒毙在旷野;怨言使人丧失丰盛的人生,心中苦不堪言;

3. 小心勿发怒:摩西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带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却因一时怒气,不能进应许地,实乃终身遗憾;(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4. 短视一事无成:河东两个半支派只看眼前,在日后以色列亡国是首当其冲;只想走捷径,不愿下功夫,不愿脚踏实地者,往往一事无成;
所以,不信,怨言,发怒,短视:实乃四大害!

5. 神的同在和供应:二三百万人在沙漠飘流四十年,吃喝用的消费要多少?“在信心的算术中,神是唯一有意义的数字”(参腓4:19);

6. 主耶稣是道路:以色列在沙漠飘流四十年,今日世人走在道德的沙漠中,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约14:6);

7. 罪必有后果:以色列人的悖逆与飘流;米利暗反对摩西的警戒;

8. 蚱蜢和巨人:贪心和惧怕是信徒一生最大的巨人;

9. 逆流而上的人:约书亚和迦勒;

10. 终生的遗憾:摩西怒击磐石---“罢了,你不要向我再提这事。”(申3:26);

11. 铜蛇与拯救:民21:6-9;约3:14-15。

民数记中的金句:

民6:24-26,“愿 耶 和 华 赐 福 给 你 , 保 护 你 。愿 耶 和 华 使 他 的 脸 光 照 你 , 赐 恩 给 你 。愿 耶 和 华 向 你 仰 脸 , 赐 你 平 安 。”

民11:23,“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耶 和 华 的 膀 臂 岂 是 缩 短 了 麽 ?”

民12:3,“摩 西 为 人 极 其 谦 和 , 胜 过 世 上 的 众 人 。”

民14:18,“耶 和 华 不 轻 易 发 怒 , 并 有 丰 盛 的 慈 爱 , 赦 免 罪 孽 和 过 犯 。 万 不 以 有 罪 的 为 无 罪 。”

民23:19,“神 非 人 , 必 不 致 说 谎 , 也 非 人 子 , 必 不 致 后 悔 。 他 说 话 岂 不 照 着 行 呢 ? 他 发 言 岂 不 要 成 就 呢 ?”

民23:23,“神 为 他 行 了 何 等 的 大 事 。”

民24:17,“我 看 他 却 不 在 现 时 。 我 望 他 却 不 在 近 日 。 有 星 要 出 于 雅 各 , 有 杖 要 兴 于 以 色 列 , 必 打 破 摩 押 的 四 角 , 毁 坏 扰 乱 之 子 。”

弥赛亚预言:民24:17。








五. 申命记

希伯来文:THIS ARE THE WORDS
LXX:SECOND LAW
目的:对新一代以色列民重申律法,强调以色列民在与神立约关系中的特权和义务,敦促百姓遵守律法。

纲要:

1. 引言:(1:1-4)
2. 摩西的第一篇讲论:历史回顾(1:5-4:43)
3. 摩西的第二篇讲论:律法(4:44-26:19)
4. 摩西的第三篇讲论:祝福与咒诅(27:1-29:1)
5. 摩西的第四篇讲论:最后忠告(29:2-30:20)
6. 结论:摩西的临终遗言和去世(31:1-34:12)


一. 主要内容:

1. 历史回顾(1-4)
2. 十诫(5)
3. 爱主你的神(6:1-9)
4. 以色列的战争条例(7)
5. 不可忘记主(8)
6. 以色列悖逆及神的恩典(9-10)
7. 从岁首到年终(11)
8. 敬拜条例(12-16)
        不可拜偶像(13)
        洁净与不洁净(14)
        十分之一奉献(14)
        豁免年(15)
        节期(16)
9. 君王条例(17)
10. 圣职条例(18)
11. 逃城(19)
12. 社会道德法规(21-26)
        家庭(21)
        贞操(22)
        民事(23)
        离婚(24)
        利未婚姻(25)
        初熟土产与十一奉献(26)
13. 祝福与咒诅(27-28)
14. 重新立约(29)
15. 生死祸福(30)
16. 摩西的临终遗言和去世(31-34)
        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31)
        摩西之歌(32)
        摩西的预言祝福(33)
        摩西之死(34)

二. 申命记中的金句:

申2:7,“因 为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在 你 手 里 所 办 的 一 切 事 上 已 赐 福 与 你 。 你 走 这 大 旷 野 , 他 都 知 道 了 。 这 四 十 年 ,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常 与 你 同 在 , 故 此 你 一 无 所 缺 。”

申4:24,“因 为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乃 是 烈 火 , 是 忌 邪 的 神 。”

申4:39,“所 以 , 今 日 你 要 知 道 , 也 要 记 在 心 上 , 天 上 地 下 惟 有 耶 和 华 他 是 神 , 除 他 以 外 , 再 无 别 神 。”

申6:4-9,“以 色 列 阿 , 你 要 听 。 耶 和 华 我 们 神 是 独 一 的 主 。你 要 尽 心 , 尽 性 , 尽 力 爱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我 今 日 所 吩 咐 你 的 话 都 要 记 在 心 上 ,也 要 殷 勤 教 训 你 的 儿 女 。 无 论 你 坐 在 家 里 , 行 在 路 上 , 躺 下 , 起 来 , 都 要 谈 论 。也 要 系 在 手 上 为 记 号 , 戴 在 额 上 为 经 文 。又 要 写 在 你 房 屋 的 门 框 上 , 并 你 的 城 门 上 。”

申7:9,“所 以 , 你 要 知 道 耶 和 华 你 的 神 , 他 是 神 , 是 信 实 的 神 。 向 爱 他 , 守 他 诫 命 的 人 守 约 , 施 慈 爱 , 直 到 千 代 。”

申8:3,“人 活 着 不 是 单 靠 食 物 , 乃 是 靠 耶 和 华 口 里 所 出 的 一 切 话 。”

申11:11-12,“你 们 要 过 去 得 为 业 的 那 地 乃 是 有 山 有 谷 , 雨 水 滋 润 之 地 ,是 耶 和 华 你 神 所 眷 顾 的 。 从 岁 首 到 年 终 , 耶 和 华 你 神 的 眼 目 时 常 看 顾 那 地 。”

申29:29,“隐 秘 的 事 是 属 耶 和 华 我 们 神 的 。 惟 有 明 显 的 事 是 永 远 属 我 们 和 我 们 子 孙 的 。”

申31:8,“耶 和 华 必 在 你 前 面 行 。 他 必 与 你 同 在 , 必 不 撇 下 你 , 也 不 丢 弃 你 。 不 要 惧 怕 , 也 不 要 惊 惶 。”

申33:25,“你 的 日 子 如 何 , 你 的 力 量 也 必 如 何 。”

三. 弥赛亚预言:

申18:15(约1:21;徒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