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6, 2011

乔治·奥威尔的《1984》:如何走向奴役






在世界文学如山精品中,若论对专制独裁的所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讽刺得最到位、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当属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部于1948年发表的作品,幻想着假如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1984年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他发表此作的时候,恰好是1948年,于是他就把后面的两个数字倒过来,写成1984,成了书名,也瞬时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只可惜,他于1950年便染病身亡,否则的话,他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诺贝尔文学奖不授予过世的作家,否则就没法办了)。

更深刻的是,乔治·奥威尔本身就是个典型的共产主义者出身,曾经热情地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地投入过欧洲共产主义运动中,并于1936年跟妻子一起投身于共产主义者们组织的西班牙志愿军行动中,亲身参与了对抗法西斯主义者和弗朗哥的长枪党军队的斗争。这场军事斗争中,不独热情如火的奥威尔参与了,其实当年很多热情的左派也纷纷参与,或者为其鼓呼——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曾经前往西班牙,虽然未能如愿参加,但他本来要亲自去参战的。

但是,就在西班牙内战如火如荼之际,斯大林开始了大清洗运动(苏联内部清洗开始于1920年后,但在1936年借助基洛夫事件将其推到顶峰),疯狂杀害帮内同伙。这场大清洗如瘟疫一样迅速波及所有共产主义组织,不仅波及到中国小党这样的外围泥腿子(斯大林称中共为麦淇淋式共产主义者,也就是人造黄油式的共产党),导致中共内部曾经残忍地杀害了大约4万多出生入死的同伙——比如毛早在1929年福建整编的时候,就开始了残忍地杀害大量的优秀官兵;至于王明、张国焘那样的典型的苏联跟屁虫和极左分子,则在苏联大清洗开始之后,杀起同伙来连眼皮都不眨——甚至迅速波及到还在战斗中的西班牙志愿军。几乎一夜之间,奥威尔夫妻就被怀疑为托派人物和英国间谍,而此时的奥威尔还在养伤中——他在参战中脖子中枪而倒下——,却立即面临了被内部残忍地清洗掉的危险。

顿时,奥威尔惊恐不安,携带妻子逃命,几经惊险的辗转,逃脱了共和军的疯狂追杀,他回到了英国,则又受到英国国家安全部门的秘密监视。这场巨大的灾变,彻底改变了奥威尔对共产主义的看法,促使他更深刻地冲出意识形态的圈子,来从人性的、人道的角度,看待所谓的“共产主义运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奥威尔认真地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有史以来的种种表现,并从制度的、文化的、人性的角度深入观察共产主义所描绘的美好世界所形成的逻辑关系,就此看透了共产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无法克服的痼疾——这就是必然走向极权的奴役。与他同时,英国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奥地利人,但长期生活在英国并取得英国国籍),也从经济学、社会学的层次上深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逻辑。

《1984》出版之后,迅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二战结束、苏联如日中天的时刻,这部作品所提供的深刻的视角,深深触动了那些迷乱的思想者们的心灵。可以说,《1984》是一具伟大的号角,吹响了向极权制度掀起怀疑、鄙视的进军锋号。它对人们最终逃离极权专制的所谓“社会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欧洲许多的左翼思想者。特别是书中所描绘的种种极权做法几乎都能在苏联制度中找到证据,就更让这部作品闪耀着现实的光辉。

但哈耶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毕竟,他是位学者,只能从学术的角度来论证社会主义必然灭亡的逻辑,可惜很多人不愿意坐下来好好读一读他的论证——毕竟学术作品不如文学作品好看的——,所以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哈耶克,他的理论也没引起什么轰动。直到了七十年代,哈耶克才重新被认识,才引发了私有化运动的高潮,随着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以及中国的改革,最终也证实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1984》用科幻的方式,描绘了将来的1984年(相对于1948年而言的将来)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情况。这位普通的白领温斯顿生活在公有制的大洋国里,在这个国家里,一切都归国家所有,人们在国家的安排下从事着工作。因为是公有制,所以资源和产品肯定要有人来领导,于是大洋国就必然产生了领导阶层,来安排工作、分配资源。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步调,形成强大的力量,同时还要面对战争组织资源,大洋国的领导阶层就统一了国内的声音,实行了宣传政策和舆论管制政策,一切敢于怀疑的声音,必将被消灭。

为了更好地控制国内所有人,大洋国里到处建起了铁幕装置——一种类似于监视器的东西,可以无时不在监视着每一个大洋国公民各种情况——包括私生活。同时,大洋国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老大哥”,他的画像遍布全国,画上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这样的字句,以此来鼓励、威胁每一个公民。

老大哥还有更高的办法来加强控制。他甚至出了专论文集——所谓的红宝书绿皮书之类的玩意儿——,来深入教导全体公民如何爱国守纪,来对全体国民进行洗脑。这套丛书最著名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它用诡辩的逻辑,来论证只有疯狂地用战争手段才能得到和平、只有放弃自己的自由才能得到自由、只有不去学习和思考那些外国知识才能获得力量的等等荒诞思想,来给全体国民灌输。这些逻辑我们中国人同样熟悉,这里就不多谈了。

为什么愤青会无知而凶暴?为什么被洗脑的国家往往破坏力巨大?通过这些描绘和论述,你就明白了。

大洋国里一切自由都没有了,甚至连吃饭睡觉做爱,统统都没了个人的选择。同时,因为国家的资源和产品有限,不可能兑现所谓的美好生活的承诺,于是大洋国里就开动宣传机器,疯狂地制造假新闻,假历史,以此来糊弄民众。温斯顿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修改既往的报刊杂志。比如,老大哥刚刚命令削减民众的口粮配给,但前几天或者前几年他曾经说过的产量问题、配给问题显然跟当下的政策有矛盾,那么,温斯顿就需要找到这些历史资料,逐条修改,让它们变得“没有矛盾,合乎逻辑”。最酷的是书中描绘的一个情节:昨天刚刚颁布命令一天供应“八大两”,但由于物资短缺,今天却变成了命令供应“三大两”,怎么办呢?于是就需要温斯顿这样的知识分子来修改昨天的命令——这个命令昨天发布到了什么文件里,就修改到什么文件里。哪怕它在历史书中,也要立即修改过来——,这就是温斯顿的“富有意义”的做着无用功的工作内容。

而民众呢,则只剩下了欢呼一片。昨天公布八大两,民众山呼万岁,欢呼盛世的幸福;今天变成了三大两,民众还是山呼万岁,欢呼盛世的幸福。那么,昨天的情况,会不会有人怀疑呢?不会的:一是你永远查不到昨天的八大两资料了,已经被温斯顿们改成了二大两;二是你一旦有一点怀疑的神态流露出来,立即会被青年队、工人队——也就是少先队、青年团之类的玩意儿——给告密,立即把你关起来,甚至你会永远消失,也再也没有人敢提起你来。

但人毕竟有人性的。温斯顿就是一位温情的知识分子,平时从事于无聊的机械性工作之后,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有头脑,他开始了对这一切的怀疑,并且勇敢地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他的灾难就此开始了。小说的主线,就是围绕着他的灾难而进行的。

最后,温斯顿被抓,被残暴地虐待和折磨,他被迫彻底屈服了,或者说,他的心灵已经死亡。而大洋国的一切,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转动着。

《1984》中最深刻的部分,就是温斯顿被抓之后,重要领导人跟他谈话的内容。这位领导人其实很欣赏温斯顿的才华,跟他深入探讨了有关大洋国理论的精髓。这个大段的论述,国内不少译本都没有——或者没能通过审查而给删除了——,阅读过这段论述的读者们,相信会深刻领会为什么专制极权之下会产生那么多垃圾愤青、变得社会道德沦丧的。可见,奥威尔对极权制度的理解是何等的深刻!

阿赛尔,凯迪论坛·原创文学,2011年11月4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